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完颜阿骨打死后,依女真族兄?弟及的传统,其弟完颜吴乞买即位。
“吴乞买即位后,在最初时也是打算遵守盟约,将按照盟约协议把该给赵宋的土地给赵宋。可金国当时有一‘勃极烈”制度,此制度是在决定国家大事时,由少数核心高层与皇帝合议。”
“可认为是阿骨打挑选出的金国最有权势、最有影响力的几个人,与他一同决议国家大事。”
听到这,始皇等人立马便明白这勃极烈制度的好处和坏处:好处在于几人同皇帝一同议事,群策群力,有利于政策更周全正确,且会减少皇帝独断专行胡作非为的可能,而坏处嘛,尤其是对皇帝,勃极烈制度会限制皇帝的权
力。
“这制度完颜阿骨打所建,阿骨打在世时,凭借他的威望功绩,即便意见不同,他也能让各位勃极烈听令。可吴乞买没有阿骨打的威望,那几个勃极烈可不一定听他的话!”
传闻中,完颜吴乞买这位金太宗还被金国群臣打过一顿廷杖,属实是很没皇帝的颜面。
当然,不是因为伐宋这事儿!
“所以,完颜吴乞买打算遵守盟约,可其他人反对,他说了也不算。”
“当时,赵宋谋求山西诸镇,愿意多加钱从金人手里买回,完颜阿骨打在世时已同意了此事,完颜吴乞买也打算遵守,可金军主将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反对。”
“赵宋谋求山西诸镇的行为并未违背盟约,但完颜宗翰认为这是违约。
蒙恬笑道:“赵宋这是以为只要花钱什么都可买到,其等攻不下,那便从他人手中买,先前以岁币买和,今又以钱从金人处买地。”
赵宋还真有这种心思,觉得如果能花点“小钱”买到和平啥的,那都不是事:咱大宋富甲天下,随便从指甲缝里抠出一点,也够那帮蛮夷吃喝得了。
十有八九还在心里充满了鄙夷:蛮夷果然是蛮夷,就是没啥见识,随便给点小钱就打发了,根本不知道咱大宋有多富啊!
对辽和西夏的送币攻略成功,让赵宋朝廷养成了路径依赖,而且,完颜阿骨打在位时同意赵宋的送币攻略,又让赵宋朝廷对于送币的信心倍增。
这金人虽比辽人更能打,但依旧是一群蛮夷。
可他们马上就会知道这波蛮夷和过去的蛮夷不同!
李念道:“不只如此,完颜宗翰等人反对将山西诸镇还于赵宋,还有出于对金国边境安危的考虑。在完颜宗翰等人反对下,金未答应赵宋的请求,赵宋想花钱买地的计划遭遇了挫折。”
“如果赵宋朝廷正常点,在此时,便应该明白金人对他们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当积极为应对金军入侵准备。可赵宋朝廷反应迟钝不说,对于金人的政策还摇摆不定!”
“时而想履行同金人的盟约,时而又想针对一下金人,譬如与投降金人的辽将张觉暗中联络,让其再叛金投宋。’
赵宋朝廷的行为就像一个得了精神分裂的神经病。
王贲道:“这等军国大事,岂能摇摆不明?要与金人修睦,便不要去做触怒金人之事;既要针对金人,便不要想着和金人和睦相处。二者只能择其一,如赵宋这般选择,只会触怒金人!”
赵宋朝廷是典型的“既想,也想”。
以赵宋这帮人的能力,兴许还能把事变得更坏一些,王贲心中生出一个猜想,他看向李念,问道:“赵宋朝廷该不会在后来碍于金人逼迫,将那叛金投宋的辽将给诛杀了吧?”
蒙恬等人一听,细细一想,真别说,赵宋那帮人真有可能做出此事。
李念笑道:“在金人逼迫下,赵宋杀张觉,将之人头送给了金人。”
王贲道:“此番过后,再有人想向赵宋投诚,必得深思熟虑,恐步觉之后事。”
可不是嘛,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郭药师,虽说郭药师这人本身就非良善之辈,但张觉这件事会加重郭药师在金人攻来时倒戈的念头。
郭药师得闻张觉事后,言:“金人欲觉即与,若求药师,亦将与之乎?”
其他想向赵宋投诚的人也会有所顾忌,他们要是投了宋,今日之张觉,明日之自己!
“后来,金兵南下伐宋也是以赵宋接纳张觉投诚为借口。’
但赵宋朝廷会呈现左右脑互搏的情况,也是因赵宋朝廷确实存在两波人:其中一波人觉得金人应该不会打来,当与金人和睦相处;另一波人则觉得金人会打来,当早做准备!
前者势力更大,乃至压制了后者,且尽管金人表现得如此强悍,将辽都马上要灭了,但赵宋朝廷不少人依旧不太看得上金人。
他们认为金人不过是又一个新起的辽(西夏),大不了多给点钱,严重点就割让点地,打发回去就是了,咱大宋也不差这点。
“在见到宋军无能时,不少金将就已萌生出攻打赵宋的想法,赵宋那般弱又那般富有,早有心思南下攻宋了,只是他们当时还未将辽给彻底灭去,只得先忍耐!”
“可在赵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二月,辽帝耶律延禧被擒,辽亡,到八月时,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以张觉之事向吴乞买奏请攻宋。”
“于是,天会三年十月,金人发兵十万,分东西二路南下伐宋,西路金军由完颜宗翰率领,东路金军由完颜宗望率领。”
“宋军其实是有一定战斗力的,与金军野战或许不能,但据城而守,金兵也不容易攻下。金人想以十万兵灭亡赵宋不说没有机会,但很难!”
宋军真不是很弱,特别是宋军精锐,都两个肩膀一颗头,比金人又能差到哪去?
只可惜率赵宋的指挥者不当人,宋军很多失败都是源于发号施令的人。
如果金兵真的强无敌,啥“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那岳武穆率领的岳家军是如何击败金兵的,岳家军可是连金人的精锐“铁浮屠”、“拐子马”都曾击败。
总不能说岳家军的士卒个个都是超人,比一般人多了两根胳臂。
“大军出动,不是命令一下,即刻便可出发,而是要做很多准备,有迹象可循!”
又不是《新三国》,有传送门可以直接传送,还有野生粮草可以捕获,即便金兵再厉害,也得带粮草,也得老老实实跋山涉水。
“在金兵大军到来前,不断有人向赵宋朝廷发出警示,但赵宋朝廷不以为意,根本不予重视。在其等看来,金人怎么可能南下?即便南下,也没啥大不了,难道金人还能攻到汴京不成?”
赵宋版fakenews,只愿意相信自己想听到的,不想听的就是假消息。
“甚至这些人还打压主张迎击金人的大臣。”
金人算个屁的威胁,会跟他们抢权的政敌才是威胁!
金人来了,大不了给点钱给点地打发回去,金人又不可能常驻,只有那些一直得打交道的政敌才是真威胁。
金人来了最多也就亡国,那还是极小概率,可政敌不打压,那就得失去自己的权势地位啊。
孰轻孰重,赵宋大臣还是能分得“清楚”!
“不愿信归不愿信,等金人大军南下的消息被证实,由不得他们不信。赵宋朝廷顿时慌作一团,大书法家更是被吓得昏迷!”
听到赵佶被吓昏迷,始皇等人只有一个感觉:这赵宋都是些什么人啊?
始皇道:“且不说金人还未至,便是已至,堂堂一国之君,岂有被敌军吓晕之理?”
虽说按关系亲近来算,宋人明显要更亲,金人要远,可现在听到赵宋被金人入侵,始皇等人没一点同情,反而有着“赶紧的,把这帮狗东西扬了吧!”的念头。
这帮子狗东西一个个吹嘘功劳时跳得老高,能整出泰山封禅、铸九鼎这些事来证明自己是盛世大帝,可真遇到事了,又懦怂得可怕。
你赵信是赵宋皇帝,被敌军吓得昏迷,简直一点脸也不要,在这方面甚至远不如广神。
广神可是说出过“好头颅,谁当斫之”之言。
李念笑道:“此事在《宋史》中有记载,史曰:‘帝闻大惊,遂气塞不省,坠御床下。宰执亟进药,俄?。因索纸笔,书曰:「传位东宫」。”
吓得都从御床上摔下去了,这是得有多害怕?
不对,等会儿,后面还有两句话,什么叫做“宰执亟进药,俄?。因索纸笔,书曰:「传位东宫」。”?
始皇等人都怔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本以为赵佶被金军吓得昏迷摔倒已经是极限,没想到这赵佶比他们想的还要不要脸!
这是要在金人大军到来之前先跑路啊,什么“传位东宫”?
那就是在跑路前抓个人背锅替死!
世上竟有这等无耻之君?
不过想想也是,这赵佶可是在李念那小子的说法中,被金人俘虏,还被执行了那极其耻辱的“牵羊礼”。
这厮在被执行过“牵羊礼”后,还能继续活下去,足可见其厚颜无耻。
蒙恬道:“金人到来,这赵信不想着整军备战、抵御金人,反而想要传位逃跑......”
蒙恬摇了摇头,没继续说下去,转而道:“那赵信要传位的‘东宫”又是谁?”
这估计也是一位赵宋的“豪杰”。
李念道:“大书法家要传位的那位叫‘赵桓”,为大书法家之长子,此人不为大书法家所喜,但其为嫡长子,大书法家遂立其为太子。”
“大书法家有废赵桓太子之位的意图,可还没来得及,金人便到了,要是金人不着急发兵,过些年,赵桓的太子之位很可能被大书法家废去。”
“此人倒不像大书法家那般为恶,当然这也是因为他没时间作恶,他即位没两年便被金人掳走。但其与大书法家一般无能,毫无羞耻之心,且优柔懦弱、毫无主见,靖康之耻,其罪难逃!”
赵佶、赵桓这对狗父子,要对“靖康之耻”负主责。
赵桓虽是被赵佶硬给单位,但其坐在了那个位子上就得担责,且“靖康之耻”本有不少机会避免,可赵桓硬是在其中秀走位,避开那些正确的选择,凭实力给促成了靖康耻。
“在禅位于赵桓后,大书法家觉得汴京不够安全,以到毫州太清宫烧香为名,带着蔡攸、童贯等宠臣,连夜逃出汴京,一路向南,但他到了毫州后并未停下,而是继续逃跑,直到镇江。”
听到这,王翦突然蹦出一句:“这赵佶颇有其祖之风!”
现在的赵宋皇帝都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而赵光义驾驴车一夜逃出两百里,赵信也这么能逃,可谓血统纯正!
“大书法家在逃跑途中,还继续以皇帝身份发号施令,其截留东南的漕粮、饷银,并向军队下令,其认为金兵南下,难以抵挡,想再造一个朝廷!”
这些漕粮、饷银送到汴京去,也只会便宜了金人,不如留下,作为他的朝廷粮饷。
始皇等人又一次被赵传给刷新了无耻的下限,虽说皇帝一般都很自私,但像赵佶这种,还是极其稀有。
他的这些举措会让赵宋政令混乱,且会人心惶惶,他把钱粮都拿走了,还截留住军队,那汴京怎么办,怎么抵御金人?
不仅不帮忙抗金,还在后面使劲挖己方的墙角,给金人提供助攻。
“大书法家还向赵桓暗示,让赵桓迁都于南:汴京肯定难以守住,不如迁都于金陵!”
蒙恬道:“将赵宋都城与北方疆土尽送于金人?那赵匡胤和赵光义若死后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李念笑道:“赵匡胤十有八九会狠狠打一顿赵光义,随后直指光义之鼻怒骂:彼辈便是汝之子孙?”
冯劫道:“那赵桓应是没有应赵信!”
李念点头道:“赵桓原本想应下,可被宋廷内主战的李纲劝住,遂未成行。”
这时,始皇道:“赵信劝赵桓迁都,也许还存有一层心思:其逃离汴京,威望大跌,为人所不耻,而若赵桓迁都于南,那其逃离汴京便有了可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