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南陈帝业> 第一百零六章 煤炭(本章免费,国庆节快乐!)

第一百零六章 煤炭(本章免费,国庆节快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光大四年(570年),一月二十八。
    淮南,寿州,寿阳城东。
    由(正三品)寿州刺史宗元饶当先引着,陈伯宗与他的一众扈从来到了舜耕山脚下,一处深达数丈的大坑旁侧。
    那阔达十余丈的大坑底部,露着许多黑色的石头。
    身为穿越者的陈伯宗自然能一眼看破这些石头的身份。
    煤炭。
    不过现在,它们还被世人称为石炭。
    “陛下,此处便是臣奏书所言,那石炭的出产之所了。”
    宗元饶抬手指了指那坑洞,又将指了指旁侧山壁上开出的几个洞穴。
    那些洞穴左右,草木不生,显是新凿。
    便听宗元饶继续道。
    “前时,臣命人挖掘左右山体,探此矿脉,入山十数丈而石炭不绝,依齐人南迁矿民之言,此地所储石炭必极多,或有数千万斤。”
    陈伯宗闻言颔首,复又抬头看向那地面坑洞之后,高度不过百来米的舜耕山。
    不错,他今日来此,确是借了登山的名头,来探看此地的煤炭矿脉。
    煤炭在这个时代并非什么新鲜事物。
    早在秦汉之时,中原便有大规模采掘煤炭以供城市用火的商业行为。
    汉末,曹操在邺城筑铜雀三台之后,更是藏煤炭数十万斤于邺以备使用。
    自魏晋至于如今,产自河东(即山西)的煤炭,早已在晋阳、邺城、洛阳等大城市中,成了常见的民用燃料。
    这倒不是说除了河东附近,其他地方的煤炭便无人采掘。
    至少就陈伯宗所知,北周的贵人们便很喜欢用煤球制作的印章。
    不过,在南朝,煤炭却是罕见之物。
    也不是南方技术落后,采不出煤炭,只是因为江南这个地方,压根就无煤可采。
    若不是前些时日,得了宗元饶的上书。
    言南渡齐民聚寿阳城外掘石炭发卖,宗元饶欲要收此产业官营,作为安置南渡齐人的手段。
    陈伯宗或许至今都记不起来,在陈国的疆域之内,还存在着块驰名后世的大煤田——淮南煤田。
    不过,这煤田被淮河分做两半,占据淮南的陈国只占有其中一半。
    好在,这个时代的燃料需求并不太大,便只将此地稍作开发,产出的煤炭也能大大缓解建康左右的燃料供应压力。
    后世之时,陈伯宗常常不解于老照片中清末大城市四周的荒芜。
    近几年来,随着江南元气的恢复,建康人口的快速回升,他才逐渐明了这其中的道理。
    一个五口之家,做饭、烧水、取暖,每年须得用去五、六千斤的薪柴。
    在不采伐林木的情况下,这些薪柴每年需要四、五亩林地方能产出。
    建康百姓三十万,每年便需三十万亩,也即折合后世近两百平方公里的林地,方能供给。
    这数字看起来不大,却禁不起细思。
    自东吴以来,建康左右历经三百年经营,那些靠近城池的林地,早已变做了田宅。
    百姓要用薪柴,便须远行数十上百里,往山中樵采。
    建康城中历来居着许多贵人,他们有钱有势,对木柴的需求只会比寻常百姓更多。
    有了他们,建康左右自然便形成了一批专门的樵采从业人员。
    樵采既成了商业,便会适应市场需求,将建康四周无主的林木,由近及远统统采个干净。
    至前朝梁武在位时,百姓再欲自采薪柴,已需远行百余里,根本无法独自成行,只得购买商贾所售。
    彼时市场货币供应不足,通货紧缩严重,钱贵而物贱。
    而建康城中,百姓单购一家所用柴薪,一年便须用钱千文上下,外加朝廷各色赋役,生活自然困苦。
    后来梁武帝萧衍为解决铜钱不足,钱贵物贱的问题,又发行铁钱,结果导致货币信用大坏,铜钱愈发昂贵,百姓生活成本愈加高昂。
    萧衍却不明此理,甚至还为自己的“金融创新”沾沾自喜。
    可叹后来侯景八千渡江,围台城时大得贫弱之人响应,一夕之间众至十万。
    萧衍便就这样死于这座自己造就的火山的爆发,亦说得上是死得其所了。
    再说回那樵采之事。
    侯景乱后,建康人口暴减,所需薪柴同样大减。
    十数年过去,至陈伯宗即位初时,建康左右的林木资源已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文帝天嘉年时,百姓甚至只需出城七、八里,便能采得足够柴薪,建康樵夫几乎绝迹。
    不过最近四、五年来,江南承平,各地移居建康的商民益多,建康城中的薪柴价格又开始节节攀高了。
    现今民间虽还未传怨声,陈伯宗既欲以建康长久为都,却也不得不早些为此事寻得解法。
    而寿阳的煤矿,便是他的答案。
    思及此处,陈伯宗忽然问旁侧的宗元饶道。
    “宗卿前时上书,欲官办炭窑,掘此地石炭,供寿州用火及左右民户制瓷所用薪柴。”
    “以卿思之,此事一岁当用工几何?又当贩售石炭几何?”
    宗元饶也是个干吏,早在先前做了些准备,便道。
    “寿阳城中有民三万,每岁用柴薪可三千万斤,以三分之一易为石炭,而石炭之火一能当二,则每岁需用石炭五百万斤。”
    “而左右制瓷民户,粗计每岁亦需用石炭数十万斤。”
    “且以六百万斤为论,我雇一工掘石炭,月给工费五百文,一岁即六千文。”
    “所雇之工以此费用,可养家口二人。”
    “每工五日一休沐,一岁则做工三百日。每日得炭三百斤,则一岁得炭九万斤。”
    “则六百万斤石炭,岁须雇工七十人,费钱四十二万,其余杂项一并算之,约共费钱九十万。”
    “现今寿阳城中,薪柴百斤值钱三十文,石炭百斤当薪柴二百斤,我以五十文卖之,则每岁得钱三百万。”
    “如此,则每岁得利二百万余,以此二百万余之钱,可支齐境南渡之民千人一岁所需之用。”
    “若数岁之后,百姓便利此物,再使商贾行售各处,则路途转运,利虽稍损,而年利亦可望及千万。”
    “有此千万之利,每岁齐民纵有五千入境,安之亦易也。”
    一通长篇大论说完,宗元饶有些紧张地看向陈伯宗,他担心天子听不明白这复杂的计算。
    好在陈伯宗前身时数学不差,倒是听懂了他的算计,目中露出赞许之色,言道。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宗卿真干吏也!”
    “然朕心中尚有疑问,愿宗卿稍解之。”
    “以卿之言,采石炭六百万斤,岁费钱九十万,此即采百斤石炭需费钱十五文,然否?”
    宗元饶只道。
    “然也,圣明无过陛下。”
    陈伯宗为这明显的恭维笑了笑,又道。
    “朕闻舟船载物千斤,行百里需用钱二十文。”
    “自此地起石炭,走淮水、邗沟、入大江转行建康,水程千里(即四百公里),则百斤石炭,需用运钱二十文。”
    “如此,则百斤石炭至建康,成本即三十五文也。”
    “今建康有民三十万,岁用薪柴三亿斤。”
    “建康市中,薪柴百斤四十文,百姓苦其价高。”
    “石炭百斤当薪柴二百斤,我以六十文卖之,百斤得利二十五文,百姓亦得其便。”
    “取卿三分之一之论,则建康岁用石炭五千万斤,利有一千二五十万文。”
    言到此处,陈伯宗忽然一顿,定定看向宗元饶,道。
    “此事既利国计,又便民生,是大善政也。”
    “朕素知宗卿廉俭爱民,故用卿官寿州,今日观之,卿果干才也。”
    “能否为朕办此事?”
    闻言宗元饶若有所悟,当即拜答道。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
    陈伯宗只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好为之,毛公之后,当用卿为工部。”
    ————
    光大四年,一月二十八。
    陈帝陈伯宗,巡寿州,登舜耕山,刺史宗元饶等从之。
    二月初一。
    寿州刺史宗元饶集齐人南渡无依者,置矿窑于舜耕山,使心腹吏督之,营采掘石炭之业。
    二月初五。
    石炭出,帝自寿阳南还。
    二月十六。
    帝归建康,并左民、度支二部为户部,易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祠部为礼部。
    自是,南朝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制始成。
    二月二十。
    诏以平州刺史徐俭为兵部尚书、东宁郡守司马申为平州刺史。
    三月初二。
    有罗马使者自周境来供奉,帝大异其事,特见于华林园。
    ——————
    作者的话。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改了推荐机制,最近本书的收藏是一个也不涨了。
    其实作者写这书也不想赚钱,只想有点人看,现在一点流量也无,实在打击人。
    可能,这年头就是要靠工业化生产的小白文才能横行市场吧。
    既然如此,作者以后尽量多发点免费章节,算是对这种市场的一点小小地反抗。
    另外,本书也得改成周更了。
    虽然目前写这书,每一章大概只花三小时查资料、三小时码字,也就是两天业余时间的工作量,但既然没流量了,作者没有一点成就感,不如留点时间多干点别的。
    所以下一章在10月7日,之后的更新应该都会放在每周日,大概就是作者周六晚上查查资料,周日早上码码字这样。
    因为更新龟速,以后作者尽量都发免费章节好了。
    希望各位别删书架,万一哪天想起来,打开一看主角都已经活到七老八十了呢。
    放心,只要起点和我还在,本书还是会保持目前这种比较严肃推演风格,一直写下去的。
    感谢各位的支持,国庆快乐。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仕途狂飙:赤脚医生逆袭之路 何人乱我道心 军婚易撩,搬空家产带着灵泉随军 大荒剑帝 职场惊梦 断情缘 网游之菜鸟很疯狂 道书觉醒!少年一人一剑破苍穹! 九龙剑尊 顶级赘婿 哥哥们追妹心切,我却已出凡尘 饥荒年,我国货娇养了古代大将军 我的心动老板娘 意外闪婚!霸总打破十代单传 我是如何当神豪的 悟性觉醒 华娱:从让子弹飞开始 末日求生,宝妈干架超厉害 瞎子捉刀人:开局满级九阳神功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