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把大宝给气得简直是七窍生烟,合着这货这么半天就在想这个问题?他咬牙切齿的问薛葵,
“小犊子,你爷爷今年六十多了,我一根手指就能收拾得了他,我还用得着你帮?你这小脑袋瓜子里一天天想的是啥呀?”
薛葵一把抢过小哑巴转身就跑,边跑边喊,
“这把你给吹的,还一根手指就能收拾我爷爷,我看看你哪根手指敢收拾我爷爷?我爷爷都给你撅折了!”
大宝是哭笑不得,他跺了跺脚追过去,
“你把孩子给我放下,你别吓坏了她,那......
李振国的身体虽然恢复了不少,但终究是年岁不饶人。他不再频繁出门,也不再参与军区的档案整理工作。每天的生活变得简单而规律:早上起来打一套太极,然后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喝茶,偶尔翻一翻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回忆过往。
王秀兰看着他日渐安逸的生活,心里既欣慰又有些不安。她知道,丈夫这一生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如今终于能安静下来,可她也隐隐觉得,他的心似乎还牵挂着什么。
这天午后,阳光透过槐树枝叶洒在石桌上,林淑芬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给你带了点新鲜的槐花糕,刚蒸好的。”
李振国笑着接过篮子:“你倒是有心,还记得我喜欢吃这个。”
“你这人啊,一辈子都不讲究吃穿,就爱这一口槐花香。”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看着他吃了几口,忽然说道,“前两天我去出版社那边,他们已经把你的故事整理得差不多了。”
李振国闻言停下手中的动作,目光落在她身上:“写好了?”
“基本完成了。”林淑芬点点头,“不过有几个细节还需要你亲自确认一下。”
“哦?”李振国微微挑眉,“说来听听。”
林淑芬从包里拿出一份手稿,翻开一页:“关于1962年那次任务,你提到当时有一个战友牺牲了,但名字没写清楚。我们查了很久,也没找到确切的信息。”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眼神有些深远:“那个人叫赵明远,是我的副官。那时候我们在边境执行一次秘密任务,敌情突变,他为了掩护我和另外几个同志撤离,一个人留下来断后……后来就再也没回来。”
“他的家人呢?有没有留下什么线索?”林淑芬追问。
“没有。”李振国摇了摇头,“那时候战事紧急,很多信息都没来得及记录。而且赵明远是个孤儿,参军的时候连个亲人也没有。”
林淑芬叹了口气:“如果能找到他的亲属,或者哪怕只是找到他的墓地,也能给这段历史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李振国点点头:“你说得对。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只是这些年一直没能抽身去查。”
林淑芬看着他,认真地说:“要不这样,我去找人帮忙查一查,说不定能有点线索。”
“你有办法?”李振国问。
“我在文化部认识几个做地方志研究的朋友,或许能帮上忙。”林淑芬笑了笑,“你就安心养病,这事交给我。”
李振国沉思片刻,缓缓点头:“那就辛苦你了。”
……
几天后,林淑芬果然带来了好消息。她通过朋友找到了一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军区档案残卷,里面有一段关于赵明远的记载??他是山西榆社人,父母早亡,参军前一直在村子里务农。档案中还提到,赵明远牺牲后,部队曾派人回乡调查,但由于战乱,村里早已无人记得具体细节。
“我觉得应该去一趟榆社。”林淑芬对李振国说,“也许能在当地找到一些线索。”
李振国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好,我去。”
王秀兰一听这话,立刻皱起眉头:“你这身子还没完全恢复,怎么能长途奔波?”
“秀兰,”李振国握住她的手,“这是我欠他的。如果这辈子不去看看,我心里始终有个结。”
王秀兰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最终叹了口气:“那我陪你去。”
……
几天后,一行三人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列车。火车穿过山峦与田野,窗外风景如画,车厢内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惆怅。
到达榆社后,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赵明远的老家??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青砖灰瓦的房子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一位年迈的老人接待了他们,听说是来找赵明远的消息,神情顿时激动起来:“赵明远?那是我们村里的英雄!可惜啊,他走得太早了。”
“您还记得他吗?”林淑芬问。
“当然记得!”老人连连点头,“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胆子大,敢闯。后来参军去了边疆,村里人都说他以后肯定能成大事。”
李振国听着这些话,心中五味杂陈。他轻声问道:“他家里还有人吗?”
“没了。”老人摇头,“他爹娘走得早,还有一个妹妹,后来嫁到外县去了,几十年没音讯了。”
李振国沉默良久,最后站起身,朝村口的方向走去。那里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上面刻着几个模糊的名字,其中一个正是“赵明远”。
他站在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喃喃道:“兄弟,我来看你了。”
王秀兰和林淑芬站在他身后,默默注视着这一切。风轻轻吹过,带来远处山林的气息,也仿佛带走了岁月的尘埃。
……
回到北京后,李振国将这段经历告诉了出版社的人。最终,这本书定名为《南锣鼓巷的记忆》,正式出版发行。书中不仅记录了李振国的一生,也讲述了许多像赵明远一样的无名英雄的故事。
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读者纷纷留言,表示被书中真实的历史和人性光辉所打动。
一天傍晚,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本新出版的书,轻轻翻阅。王秀兰端着茶走过来,坐到他身边:“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李振国合上书,笑道,“至少,我没有辜负那段岁月。”
王秀兰看着他,眼中满是温柔:“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你就像那棵老槐树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无论风雨,始终屹立不倒。”
李振国笑了笑,握紧她的手:“有你在身边,我就踏实。”
夜色渐深,院中静谧无声。槐花依旧盛开,香气扑鼻。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风起时,落叶归根;岁月流转,初心未改。
春日的南锣鼓巷,阳光透过老槐树洒在院子里,斑驳的光影映照在李振国苍老却依旧坚毅的脸上。他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轻轻翻开,目光落在那句“1958年,南锣鼓巷,重生之始”上,嘴角微微上扬。
王秀兰端着一杯热茶走来,轻声道:“又在翻这本老本子了?”
李振国抬头看了她一眼,接过茶杯,轻声道:“是啊,有时候看着它,总觉得一切都还在昨天。”
王秀兰在他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你这一辈子,走得不容易。”
“可我活得踏实。”李振国笑了笑,“没做亏心事,也没辜负任何人。”
就在这时,院门被推开,林淑芬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又给你带了点好吃的。”
“又是酱肘子?”李振国笑着问。
“这次不是。”林淑芬将布包打开,露出一碟金黄酥脆的槐花饼,“是我特意让老家那边做的,用的是今年的新槐花。”
李振国接过一块,轻轻咬了一口,点头道:“味道不错,比市面上卖的好吃多了。”
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神色忽然变得认真:“老李,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什么事?”李振国放下槐花饼,看着她。
“出版社那边想请你亲自去一趟,给这本书做个签售会。”林淑芬说,“读者反响很好,他们希望能见到你本人。”
李振国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搞这些做什么?”
“你不明白。”林淑芬摇头,“很多人读完你的故事后,都被打动了。他们说,你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见证者,他们想听听你亲口讲述那段历史。”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如果真要我去,那就讲真实的历史吧。不美化,也不回避。”
林淑芬点头:“我会安排的。”
……
几天后,签售会在一家老书店举行。书店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历史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李振国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坐在书店中央的一张木桌前,面前放着一本《南锣鼓巷的记忆》。陆续有读者前来,有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有人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位传奇人物。
一位中年男子走到他面前,递上一本书:“李老,我是您的忠实读者。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那段岁月是这样的。”
李振国接过书,点点头,在扉页上写下一句:“历史不该被遗忘。”
男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
接下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有的甚至从外地赶来。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每个人都带着敬意而来,带着感悟而去。
王秀兰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心疼。她知道,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段历史传递下去。
……
签售会结束后,林淑芬送李振国回家。路上,他望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道:“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
林淑芬笑了笑:“因为你讲的是真实的、有温度的历史。”
回到南锣鼓巷,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一抹橙红。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中依旧拿着那本书,目光深邃。
王秀兰走过来,为他披上一件外套:“别着凉了。”
“秀兰,”李振国轻声说,“你说,我这一生,值得吗?”
王秀兰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当然值得。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影响了无数人。”
李振国笑了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
风起,槐花飘落,如同当年战场上的雪。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