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吉普车摇摇晃晃的开进了山里,这条山道修的还算可以,虽然崎岖不平,但这终归是一条路能够通车,一进山里,老太婆就把吉普车的窗户拉开了,
她把脸探了出去,不停的嗅着,韦拔光坐在副驾驶座上,他好奇的问道,
“阿念,你在干什么??”
老太婆头也不回的说道,
“闻尸臭味儿,这世上味道太多了,但是最臭的就是尸体,我能闻着味儿就可以找到僵尸。”
韦拔光一愣,他叹了口气问道,
“阿念,真的是僵尸干的吗?会不会是有人冒充......
林淑芬和赵志远刚送走市文化局的领导,正准备坐下来喝口水,忽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烽火传音”展区的一位老志愿者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医院。
“老陈啊!”林淑芬一听,脸色一沉。陈建国是最早加入纪念馆志愿讲解团队的老同志,年过七旬,身体一向硬朗,没想到这次突然病倒。
赵志远立刻抓起外套:“我马上去医院看看。”
林淑芬点头:“我去联系他的家人,你先过去,看看情况。”
医院的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赵志远赶到急诊室时,陈建国已经被推进抢救室,门口站着他的儿子陈志远,神情焦急。
“赵同志,您来了。”陈志远低声说道,“医生说我爸是突发心梗,现在还在抢救。”
赵志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太担心,老陈身体一直不错,一定会挺过去的。”
两人在走廊里等了将近两个小时,医生才走出来,摘下口罩,神情疲惫:“病人情况稳定了,但还需要观察几天。”
陈志远松了口气,赵志远也放下心来。
“医生,他最近是不是太累了?”赵志远问道。
医生点头:“从体检报告看,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加上年纪大了,心脏负荷不了。”
赵志远心里一沉。他知道,老陈最近为了配合“无声的烽火”展区的讲解工作,几乎天天都来纪念馆,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给学生讲解那段战地通讯的历史。
“是我们疏忽了……”赵志远低声自语。
回到纪念馆时,已是深夜。林淑芬已经安排人将老陈的讲解任务暂时交接给其他志愿者,并叮嘱大家注意身体,不能过度劳累。
“我们做这份工作,是为了传承历史,不是为了透支生命。”林淑芬语气坚定。
几天后,老陈终于出院。他一回到纪念馆,就嚷嚷着要继续讲解。
“我没事了,医生说只要注意休息就行。”他摆摆手,“那些孩子们等着听故事呢,我怎么能缺席?”
林淑芬笑着摇头:“老陈,您先休息几天,等身体完全恢复了,我们再安排您上岗。”
老陈无奈,只得答应。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悄然逼近。
那天下午,林淑芬正在办公室整理资料,赵志远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林阿姨,您快看这个!”他将报纸摊开,指着一则新闻。
林淑芬低头一看,标题赫然写着:“某纪念馆被指篡改历史资料,引发争议”。
她的心猛地一沉,快速浏览内容,发现这篇报道影射的正是他们纪念馆的“烽火传音”展区,称其部分内容“存在历史偏差”,甚至“有美化战争之嫌”。
“这是谁写的?”林淑芬皱眉。
赵志远摇头:“记者署名是‘李辰’,但没有联系方式,也没有具体采访来源。”
林淑芬沉思片刻,道:“这背后一定有人在推动。”
果然,第二天,市文化局打来电话,要求纪念馆对相关报道做出回应,并暂停“烽火传音”展区的开放,等待调查。
“这是有人想打压我们。”赵志远愤怒地说。
林淑芬冷静地分析:“我们得拿出证据,证明我们的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内容准确无误。”
她立刻召集团队,开始整理所有展览资料的原始档案,包括李老父亲的信件、张文海的口述视频、老陈的讲稿,以及所有历史文献的出处。
“我们必须用事实说话。”林淑芬坚定地说。
与此同时,市里几家主流媒体也纷纷联系纪念馆,希望采访林淑芬和赵志远。
“我们不能沉默。”赵志远说,“如果沉默,就等于默认了他们的指控。”
林淑芬点头:“我们可以接受采访,但必须有理有据,不能情绪化。”
几天后,一篇名为《烽火传音: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的专题报道在《京华日报》头版刊出,详细介绍了“烽火传音”展区的背景、资料来源、历史依据,并附上了张文海、李明、老陈等人的采访片段。
报道一经发布,立刻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留言支持纪念馆的工作,认为他们是在真实还原历史,而不是“美化战争”。
“这些资料太珍贵了,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一位网友写道。
“真正的历史,不该被掩盖,也不该被曲解。”另一位读者留言。
市文化局在看到报道后,也重新审视了调查方向,最终确认纪念馆的展览内容真实可靠,没有篡改历史的嫌疑,并正式宣布恢复“烽火传音”展区的开放。
风波过后,纪念馆的参观人数不降反升,许多学校主动联系,希望安排学生前来参观。
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看着孩子们一张张认真听讲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
“有时候,真相需要时间去证明。”她轻声说道。
赵志远站在她身旁,点头:“但只要我们坚持,历史就不会被遗忘。”
春天的风拂过南锣鼓巷,吹动了展馆门口的红旗,也吹散了冬日的阴霾。
林淑芬望向远方,心中再次许下承诺: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展览风波平息后,纪念馆的日常工作逐渐恢复平静。然而,林淑芬和赵志远都清楚,这场风波虽然过去了,但它带来的影响却不会轻易消散。尤其是对于那些一直默默支持他们的老志愿者来说,这次事件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老陈自从风波发生后,情绪一直不太稳定。他虽然嘴上不说,但林淑芬能感觉到他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她知道,像老陈这样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历史”这两个字有着比任何人都深刻的理解和敬畏。他们害怕历史被遗忘,更害怕历史被误解。
“林阿姨,你说咱们这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有一天,老陈坐在展馆的休息室里,忽然开口问道。
林淑芬看着他,轻声回答:“当然有意义。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让后人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
老陈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我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只要自己活着,就能守住那段记忆。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林淑芬握住他的手:“但你不是一个人。我们都在一起,守护这段历史。”
老陈点点头,眼神中多了一丝坚定。
风波过后,纪念馆迎来了一次新的合作机会。市里的一家知名出版社主动联系林淑芬,希望能将“烽火传音”展区的内容整理成书,出版发行。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赵志远兴奋地说,“如果能出书,就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林淑芬也觉得这个提议很有价值,但她也知道,出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整理大量的资料,撰写合适的文字,还要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我们可以请几位老志愿者一起参与,他们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写出来的东西更有温度。”林淑芬建议道。
赵志远点头:“我这就去联系张文海老前辈,还有李明,让他们一起参与。”
接下来的几周,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书籍的编写工作。张文海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口述资料,李明整理了父亲和祖父的日记内容,老陈也重新投入工作,为书中的故事增添了生动的细节。
林淑芬负责整体的统筹和编辑工作,她将展区的展品、讲解词、历史背景等内容进行整合,力求让这本书既能作为史料保存,也能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供广大读者阅读。
“我们要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能让读者感受到温度的书。”她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道。
团队成员们都深受鼓舞,大家加班加点地工作,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初稿。
书稿完成后,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不少修改建议,力求让内容更加严谨、流畅。
“你们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记录了一种精神。”编辑在审稿后感慨地说。
几个月后,这本名为《烽火传音:战地通讯的记忆》的书籍正式出版。新书发布会当天,纪念馆的展厅里座无虚席,许多老战士、历史学者、学生和市民都前来参加。
发布会上,林淑芬作为主编发表了讲话:“这本书,是我们团队多年努力的结晶,也是对那段历史的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战地通讯员的故事,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赵志远则在现场展示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并播放了张文海和李明的口述视频。观众们听得入神,不少人感动得落泪。
会后,许多读者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原来,战争的背后,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感谢你们,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记忆的传承。”
林淑芬看着这些留言,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本书的出版,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那段历史,也让“烽火传音”展区的故事,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流传。
南锣鼓巷的风依旧凛冽,但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弥漫。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再次许下承诺: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