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回到了守备区,刘团长早就准备好了酒席,现在虽然全国上上下下都缺粮食,缺物资,缺生活用品,
但是部队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尤其是在海边的部队,这海鲜是少不了的,
守备区的炊事班,做海鲜尤其拿手,碳烤生蚝,红烧黄花鱼,油焖大虾,海螺肉蘸捞汁,各种各样摆了一大桌子,
生长在京城的左明月大丫和薛葵他们,哪见过这么新鲜的海鲜?一吃之下就停不下来嘴,尤其是薛葵,都快趴桌子上吃了,
大宝也开心,总算见到媳妇儿了,他......
槐花落在李振国的肩头,他轻轻拂去,目光投向远处。院子里,王秀兰正在晾晒新收的棉被,阳光洒在她的银发上,泛着柔和的光。林淑芬坐在石凳上翻阅一本地方志,神情专注。
“老李,你瞧这上面说,榆社那边最近要修一座烈士纪念馆。”她忽然抬头说道,“说是要把赵明远的名字也刻上去。”
李振国闻言,微微一怔,随即点了点头:“好啊,他是该被记住的。”
王秀兰放下手中的活计,走过来坐下:“那你们要不要再去一趟?看看纪念馆怎么建的。”
“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李振国笑了笑,语气却带着几分遗憾,“不过,如果能有人替我去看看,我心里也踏实。”
林淑芬合上书本,认真地说:“我可以去,顺便采访一下当地的老人们,把他们的回忆整理出来。”
“那就辛苦你了。”李振国点头道。
……
几天后,林淑芬再次踏上前往山西的列车。这次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轻的历史学者,名叫陈文博,是文化部派来协助资料整理的年轻人。他在大学里专攻近现代史,对那段历史充满兴趣。
火车缓缓驶出北京站,窗外的景色逐渐从高楼林立变为田野阡陌。陈文博望着窗外,忍不住感慨:“真是没想到,我能有机会亲身参与到这段历史的还原中。”
林淑芬笑着看了他一眼:“你还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你能用你的笔,把真实的历史写下来。”
“我会的。”陈文博郑重地点头。
……
到达榆社后,他们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纪念馆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主体建筑依山而建,庄严肃穆。施工负责人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本地人,听说他们是为赵明远而来,立刻热情地介绍起纪念馆的设计理念。
“我们想把这里建成一个教育基地,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些英雄的故事。”他说着,指着一块石碑,“这是专门给赵明远留的位置。”
林淑芬看着那块尚未刻字的石碑,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轻声问:“你们有没有找到他的亲人?”
负责人摇头:“找了很久,只听说他有个妹妹嫁到了外地,但具体在哪里没人知道。”
“也许……”陈文博忽然开口,“我们可以试着通过户籍系统查找。”
林淑芬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可行。”
于是,他们在县档案馆里翻查了几日,终于找到了一份模糊的迁移记录??赵明远的妹妹当年确实嫁到了邻省的一个小镇。
“既然来了,就顺道去看看吧。”林淑芬提议。
……
几日后,他们来到了那个偏僻的小镇。这里的街道狭窄,房屋老旧,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柴火的味道。经过多方打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姓赵的老人。
“您认识赵明远吗?”林淑芬试探性地问道。
老人一听这个名字,顿时激动起来:“那是我哥!他参军之后,就没再回来过……”
林淑芬心头一热:“您还记得他的事吗?”
“当然记得!”老人眼眶微红,“小时候家里穷,我哥为了供我读书,自己辍学去种地。后来他参军了,每年都会寄信回来。可是在1962年之后,信就断了……直到几年后,村里来人说他牺牲了。”
陈文博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您愿意去榆社看看吗?”林淑芬问,“那里要给他立碑了。”
老人沉默片刻,眼中泛起泪光:“我做梦都想回去看看他……可是我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
“没关系,我们会把照片带回来给您。”林淑芬温柔地说。
……
回到榆社后,林淑芬将这段经历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在一份历史杂志上。文章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读者留言表示感动,并希望能亲自去纪念馆悼念这位无名英雄。
与此同时,李振国在北京家中听闻此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来,赵明远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轻声道。
王秀兰在他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你这一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李振国淡淡一笑,“有些事,不说出来,就会被遗忘。我不想让那些真正付出的人,连名字都被埋没。”
……
几个月后,纪念馆正式落成。揭幕仪式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齐聚于此,有退伍老兵、有学生、有记者,还有无数普通市民。
林淑芬作为代表致辞:“赵明远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他用生命守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不仅纪念他一个人,更是纪念所有像他一样默默奉献、却从未被铭记的英雄。”
话音落下,全场肃然。
陈文博站在人群中,手中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这一刻。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
……
回到北京后,林淑芬将纪念馆的照片和相关资料送给了李振国。他接过照片,久久凝视着赵明远的名字,眼角湿润。
“兄弟,你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他低声说道。
王秀兰站在他身边,轻声安慰:“你做得很好,真的很好。”
夜色渐深,南锣鼓巷的灯火映照在窗棂上,暖意融融。槐花依旧盛开,香气扑鼻,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李振国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听着风声穿过树梢,如同当年战场上的号角。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风起时,落叶归根;岁月流转,初心未改。
(全文完)
春日的南锣鼓巷,阳光透过老槐树洒在院子里,斑驳的光影映照在李振国苍老却依旧坚毅的脸上。他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轻轻翻开,目光落在那句“1958年,南锣鼓巷,重生之始”上,嘴角微微上扬。
王秀兰端着一杯热茶走来,轻声道:“又在翻这本老本子了?”
李振国抬头看了她一眼,接过茶杯,轻声道:“是啊,有时候看着它,总觉得一切都还在昨天。”
王秀兰在他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你这一辈子,走得不容易。”
“可我活得踏实。”李振国笑了笑,“没做亏心事,也没辜负任何人。”
就在这时,院门被推开,林淑芬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又给你带了点好吃的。”
“又是酱肘子?”李振国笑着问。
“这次不是。”林淑芬将布包打开,露出一碟金黄酥脆的槐花饼,“是我特意让老家那边做的,用的是今年的新槐花。”
李振国接过一块,轻轻咬了一口,点头道:“味道不错,比市面上卖的好吃多了。”
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神色忽然变得认真:“老李,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什么事?”李振国放下槐花饼,看着她。
“出版社那边想请你亲自去一趟,给这本书做个签售会。”林淑芬说,“读者反响很好,他们希望能见到你本人。”
李振国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搞这些做什么?”
“你不明白。”林淑芬摇头,“很多人读完你的故事后,都被打动了。他们说,你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见证者,他们想听听你亲口讲述那段历史。”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如果真要我去,那就讲真实的历史吧。不美化,也不回避。”
林淑芬点头:“我会安排的。”
……
几天后,签售会在一家老书店举行。书店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历史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李振国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坐在书店中央的一张木桌前,面前放着一本《南锣鼓巷的记忆》。陆续有读者前来,有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有人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位传奇人物。
一位中年男子走到他面前,递上一本书:“李老,我是您的忠实读者。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那段岁月是这样的。”
李振国接过书,点点头,在扉页上写下一句:“历史不该被遗忘。”
男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
接下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有的甚至从外地赶来。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每个人都带着敬意而来,带着感悟而去。
王秀兰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心疼。她知道,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段历史传递下去。
签售会结束后,林淑芬送李振国回家。路上,他望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道:“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
林淑芬笑了笑:“因为你讲的是真实的、有温度的历史。”
回到南锣鼓巷,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一抹橙红。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中依旧拿着那本书,目光深邃。
王秀兰走过来,为他披上一件外套:“别着凉了。”
“秀兰,”李振国轻声说,“你说,我这一生,值得吗?”
王秀兰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当然值得。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影响了无数人。”
李振国笑了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
风起,槐花飘落,如同当年战场上的雪。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