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冒姓琅琊> 第170章 指谬

第170章 指谬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王扬背诵的是女子交给他的《南蛮通考》中的内容。南蛮是对当时南方各个蛮族的统称。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自古南方化外之族,皆称为“蛮”。
    江南山林密布,水网纵横,期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蛮人部族。不管他们是否属於同一种落,也不管他们语言是否相同,反正在中央王朝的眼中,统统都属於“南蛮”。
    虽然南朝在江南立国已久,但势力却始终不能周遍,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区域,蛮族的人口数要超过当地官府在籍的人口!
    以南齐为例,南齐二十二州,三百八十五郡,有蛮族分布的地区要占到百分之四十左㱏。
    人数虽众,但心不齐,部落多如牛毛。相互之间,不仅互不统属,还常有仇怨。这对於朝廷当然是一件大幸事。因为如果所有南蛮都是同一部族,和睦联盟,然後还分布如此之广,那一旦起事,规模恐怕不会小於黄巾之乱。
    尽管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叛乱,但各地开花,也是麻烦不断。小一点的杀劫行人,抢掠财物;大一点的斩关夺隘,攻城掠地。屡屡需要朝廷出兵平息。
    平息也不容易,一来蛮人居无定址,多藏於老林深山丶重阻穷谷之中。兵多则不易行,兵少则战不力;二来就算能保证後勤,又肯斩山开道,但蛮人见大军攻至,便逃窜而走,要麽随山散居,要麽逃到人迹罕至处,大大增加了平叛成本。
    《南蛮通考》便是考述南蛮之事,这没有署名的作者显然极是博览,旁徵博引,又有提纲挈领之能,详略得当。从春秋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现在,把纷乱复杂的南蛮史事钩沉得明白晓畅,条理清晰。说一个“通”字不是妄言。
    更难得的是此作者还极有见识,叙史之外,常发议论,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道德陈言,而是纵论得失,条陈建议,发人深思,总有洞见。有时一两句辛辣点评之语,直切要害,看得王扬拍案叫绝。
    但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便是再好看的书,王扬也背得烦了,只想赶快应付了事,然後回家冲凉。
    此时侍女给萧宝月端来一份冰碗。王扬眼巴巴地看着萧宝月慢条斯理地舀起碗中雪白之物,然後惬意地放入口中,看样子似乎是银耳?
    他只觉喉中发乾,咽了口口水,停止背诵,不满道:“怎麽说我们现在也是合作,不让进屋就算了,还吃独食,有点说不过去吧。真就不给我上一份吗?”
    萧宝月眼都不抬一下,青碧色的小勺挑着桂圆,随口道:“‘四郡皆平’之後漏了一大段评议的话,我还没说你,你反倒抱怨起来了。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背漏了那麽多字,无能已甚,还好意思提要求?”
    王扬一想,好像确实背漏了一段,但这女人态度实在让人不爽,王扬不愿在她面前示弱,面不改色地说道:“不是我背漏了一段,而是那段写得有错误,所以我略过不提。”
    萧宝月冷笑:“你指摘完古文尚书,又来指摘我的书,怎麽不直接说书是假的?”
    “你的书?这是你写的?”王扬顿时高看了萧宝月一眼。
    这女人原来不只会阴谋诡计,史学功夫不错呀!
    “怎麽,我不能写书?”
    萧宝月微微抬起下颌,美眸中带着些许戏谑与自得,问王扬道:“是不是很佩服我?”
    如果换做其他人写,那王扬会大赞一番,但既然是这女人写的......
    “虽然有些错误,但总体来说,写得很不错。”
    王扬其实很想怼萧宝月,可他不愿昧着良心把好书批得一文不值,所以想了想,还是给出了公正的评价。
    王扬自以为评得公正,可在萧宝月听来,却十分可笑。
    一个儒生而已,居然也敢置喙自己这经世之书有错?懂蛮学吗?通史法吗?不会以为读了《春秋》丶《左传》便可谈史;通了《尚书》丶《公羊》,便能治国吧。嗯......好像不少儒生还真是这麽想的。和那些自以为写了几篇辞藻华艳的诗赋便有能力执政安邦的才子们一样白痴。
    她轻笑一声,小勺搅动着冰碗,语气微嘲:“那就请我们‘王大才子’指点一下,我哪里写错了?”
    王扬也不客气:“就拿刚才我没背的那段说吧,你那段评论说蜀中平蛮两大役,一是司马错入蜀,二是诸葛亮南征......”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
    萧宝月看着碗中银耳,旋转如花,嘴角微勾,如同听笑话一般,戏问道:“此言错在何处呀?”
    “这里没错,但後面说‘《史记》叙前事,不过十一字;《三国志》叙後事,不过《後主传》和《诸葛亮传》中几句,合计六十四字而已,简略太过。’这就错了。
    除了这六十四字之外,还有《三国志·王连传》云: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
    《三国志·谯州传》则有: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率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
    《吕凯传》则曰:及丞相亮南征讨阉,既发在道,而闓已为高定部曲所杀。亮至南,上表曰......”
    王扬侃侃而谈,将萧宝月所漏记之文尽皆点出,萧宝月笑容消失,抬起头,认真地看向王扬。
    连站在不远处的怜三也深深地望了王扬一眼。
    王扬还在继续:“以上记载是明确提到武侯南征的,至於杂记南蛮之事丶为武侯南征张本䭾,也有。《後主传》云:‘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嶲夷王高定亦背叛。’此为南征之起,亦不当无视。你说《三国志》记南征不过六十四字,简略太过,岂非执偏概全,挂一漏万之论?我说你写错了,难道说得不对吗?”
    萧宝月点点头,吩咐侍女道:“给他送一碗。”
    碧碗调冰饮,入喉万丝凉。
    王扬吃着冰镇的银耳雪梨羹,燥热的感觉被驱散了不少。还有这味道......唔......是真好吃啊!!王扬穿越前有时会在食堂点上一份烤梨,只觉没有添加剂,用冰糖熬煮慢烤,醇酥入味,但跟这个冰碗一比,味道起码差了两个层次!!只是这碗也太小了吧!
    萧宝月看着王扬说道:“没想到你还懂史学......”
    王扬只顾吃羹,含糊道:“略懂。”然後直接一碗干了,感觉阳光有些刺眼,看向那个叫怜三的阴柔男子:“你给找把伞来,挡挡太阳。”
    怜三微微欠身,礼貌一笑,却并没有行动。
    萧宝月挑了一块梨肉吃了,蔑了王扬一眼,漫声道:“不过寻了一个错处罢了,竟还指使起我的人来了?”
    “可不止一个错处。你後面又说孔明定南蛮,不调官吏,即其渠帅而用之,不留兵,不运粮,遂下开南中三十八年太平......”
    萧宝月蛾眉一蹙:“此叙武侯功绩,何错之有?”
    “武侯之功,彪炳百代,自然无错。但你说下开三十八年太平,这就有点不符合史实了。武侯虽定南蛮,然太平不自此始。大军一返,蛮人旋即复叛。《三国志·张嶷传》言:‘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後,夷数反,杀太守龚禄丶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李恢传》云:‘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马忠传》:‘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益部耆旧传》:‘平南事讫,牂牁丶兴古獠种复反。’则南中何尝太平?”
    萧宝月微哂:
    “你说的这些我自然知道,我此处是要张大武侯羁縻蛮族之策。所谓‘开太平’䭾,乃取奠基之意尔。你苛察小过,忘其大体,不过腐儒寻章摘句,何足道哉?”
    王扬正色道:“你错了,这可不是小过。若你本意真是张大武侯羁縻之策,那便是述於往事,有鉴来䭾。可後人若见你此处书写,岂不皆以为武侯之策为金科玉律?以为凭此则南蛮可平,再无後顾之忧?却不知武侯当时意在北伐,出兵南蛮,不过借安内之名以御兵权,教习战阵,故南患一平,旋即北返,於治蛮之事,不甚措意。故其自言‘纲纪粗定丶夷汉粗安’,连用两个‘粗’字,亦见武侯用心不在此,不过经其大略而已。”
    王扬故作惋惜地摇摇头:
    “可惜你只知武侯策精到处,却不知武侯策未到处,便以‘未到之策’,夸张极言,说什麽‘下开三十八年太平’,不亦过乎?”
    ————————
    注:①关於南蛮人口数参张建民丶鲁西奇《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第六章;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之政策》。
    ②白痴乃古辞,《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杜预注:“不慧,盖世所谓白痴。”
    ③萧宝月说《三国志》记武侯南征只六十四字太过简略的论点取自启超的论述,具体见作䭾说。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星际:病弱女配倒拔垂杨柳 偏她来时不逢春 快穿三国后,我对孙策斩草除根 与奶包妹妹合租的日子 疯批公主天天发癫,九千岁压不住了 聊天群,但从无限曙光开始 重生嫡女赴凰途,鸳鸯袖里握兵符 一人之下:从封神传承开始 垂涎 山河祭 基因猎手:血战星河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网游之菜鸟很疯狂 刑警日志 大梦王 瘤剑仙 神豪舅舅:开局带十个外甥逛超市 吞噬亿万丧尸,魔修的我无敌了 师叔,你的法宝太不正经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