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2、第 2 章

2、第 2 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天色晴明......”
    五更时刻。
    汴京从更夫的铁板声、铜锣声中苏醒过来了。
    更夫老罗头的天气预报声儿,依旧和之前一般的响亮。
    清晨。
    “咚.咚.咚.....”
    随着谯楼悠扬的晨钟声。
    这当儿,官员们要去上朝,做买卖的小老板要准备开门迎客,早餐铺子冒起了烟火,住在城外的农民们,也都拉着自家的猪狗牛羊鸡鸭鹅进城卖。
    南熏门的街面儿上也开始有了动静。
    伴随着吱呀呀的车轮压积雪的声儿,和有节奏的铃铛声儿。
    牛车穿梭在各个坊里。
    带着浓郁的味道。
    不用问,定然是收夜香的来了。
    “收夜香喽!”
    叫喊声在街道上穿的格外远。
    老二杨士林的动作最快,穿上外面陈旧的灰褐色麻布罩衫,套上明显大许多的羊皮裘。
    里面的衣裳还是他两年前的,此时显然已经不合身了,露出了手腕子,显得本就瘦削的身子更加的干瘦。
    外面的这件羊皮裘衣,则是杨老爹留下来的。
    也是如今家里唯二暖和的过冬的衣裳,一般都是和妹妹杨盼娘换着穿,谁出门谁就穿上。
    杨士林从床尾下去,穿上鞋,熟门熟路的用撑杆儿架起窗户。
    对着外面喊了一嗓子:
    “就来了!”
    便拎着外间的夜香桶出门了。
    听到动静。
    杨蔓娘虽然不想起床。
    可,既然来了,人终归还是要面对现实的。
    日子总要过下去。
    起身快速穿上枕头下的旧葛布褙子。
    这年头棉布还没有普及,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条件以绵缎做被面,用蚕丝结成的丝絮填充。
    这些东西贫寒人家是没有的。
    比如她昨晚盖的布衾,就并非现代的棉被,而是布质的被子,布衾的布也不是现在柔软的棉布,而是用的葛布,里面填充的是就是用过的麻杆团儿和芦花。
    将明显很是枯黄毛躁的头发按着记忆里的样子梳了发髻,用木簪子固定在脑后。
    又从床头的晾衣绳上抽出一条麻布头巾,熟门熟路的包好头顶。
    拿起刷牙子,涂上皂角浓汁,刷了牙。
    起身去外间的灶台上,开始每天早晨的第二件事。
    扒灰。
    扒拉开堵着灶门的方石头。
    拿头儿有些烧焦的木头灰铲子。
    小心翼翼的将昨晚的草木灰,一铲子一铲子的堆积在灶台外的角落。
    这些草木灰可是家里极为重要的东西,不光平常洗衣裳洗碗都靠它,更重要的是,这个年代女人来了葵水,也要用草木灰填充月事带的。
    第一次干这个活儿虽然有些生疏,偶尔被灶头的灰呛着。
    但好在家里的木炭有限,灰也没多少。
    不过一会子功夫。
    便扒干净了灶台里的灰,只剩下最中心的一小块带着亮光的木炭。
    这便是家里每天留的引火炭了。
    小心的将那块只有核桃大小的微红碳块儿,夹进灶膛里。
    仔细的在周围兑上买来的木炭。
    这时候。
    老三杨盼娘也已经收拾好出来了。
    “大姐,我来烧火吧!”
    “好。”
    杨盼娘比杨蔓娘小四岁,如今九岁,长长的头发梳了丫髻,鼻子小巧,五官也秀气,不过大约是吃的不好的缘故,面有菜色,而且脸上没什么肉,一双黑黢黢的眼睛深深的陷进眼眶儿里,显得格外的大,有点像漫画里的小骷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家里的活计都是做顺手的。
    杨盼娘蹲在灶台前,打了个哈欠。
    将锅里支在灶上,添了三瓢半化的雪水。
    熟练的拿起水缸盖子上的大蒲扇给灶膛里扇风。
    一边扇,一边不时的侧过头。
    鼓着腮帮子吹。
    杨蔓娘没空儿心疼妹妹,毕竟要说惨,这个家里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一个不惨的。
    连家里做窝的老鼠都瘦的一针能穿通。
    还有原身自己,胳膊也瘦的跟麻杆儿似的,大约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缘故,之前每次浆洗衣裳,端起大木盆,手腕儿都会骨折似的疼。
    早晨时间紧,杨蔓娘撩起杂物房的帘子。
    拿了半颗昨昨日剩下的白菜。
    又掀开墙角那严重磨损的瓮,挖了小半碗面出来。
    做白菜面片儿汤。
    在这个没有大棚技术的年底,冬天人们几乎都是吃白菜,萝卜和土豆过活的,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秋天囤一些。
    切好白菜,揉好面团儿,老三杨盼娘已经把锅里的雪水烧开了。
    杨蔓娘很好的适应了新身份,拿刀将略微有些硬的面切成片儿,均匀的撒进沸腾的锅里。
    之后,加了一勺子旧菜卤。
    又加了几根细细的姜丝儿,和莳萝一起煮。
    “大姐,家里的盐没了,米面也快见底了。”
    杨盼娘年纪虽小,却也是做惯了的。
    手脚极为麻利。
    切着刚刚洗好的冻白菜。
    神色有些担心。
    她小小年纪,却已经尝过挨饿的滋味儿,所以,总怕家里的粮食不够吃。
    这事儿杨蔓娘自然是知道的。
    她们的银钱有限,米面和炭火一次都没法子买太多。
    家里剩下的炭火和米面,省着点儿用,最多只能用三日。
    不过好在,前几日姐妹俩接的浆洗的活计,昨儿个已经交给刘婆子了,按着以往的来算,最迟今日下午,应该就能拿到工钱了。
    “大姐,不然我去卖梅花吧,前几日我听梁翁家的小三郎说,如今有好些卖花郎在城外折了梅花去桑家瓦子那边卖,听说客人买了梅花随手就赏十几个钱哩,好些卖花郎都得了呢!”
    老二杨士林一进屋,先抖了抖身上的雪。
    将羊皮袄挂进里屋。
    用脸盆里的雪水洗手。
    便凑到灶台边取暖边道。
    “这是为何?”
    杨蔓娘一一边往锅里下白菜。
    扭头有些诧异的道。
    在原主的记忆里,汴京城大大小小的瓦子有五十多座。
    每个瓦子里又有几十个勾栏,所谓的勾栏,可不是现代的那种理解。
    而是类似于一个吃喝玩乐表演为一体的场馆。
    瓦子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吃吃喝喝美食,还有各种娱乐内容,如小唱、蹴鞠、傀儡、般杂剧、嘌唱、小说、讲史、散乐百戏、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还有影戏、相扑、歌舞、弄虫斗鸟的。
    汴京城最大的瓦子便是桑家瓦子。
    里面有五十多座勾栏。其中莲花棚、牡丹棚、夜叉棚、象棚这四大勾栏最为著名,每一座都可容纳数千人。
    可以说是汴京城最大的娱乐中心。
    但是,一般的客人都喜欢去打赏喜欢的伶人或者蹴鞠高手,或者说书先生和相扑手之类有一技之长的。
    给卖花的打赏不是没有,却绝对不多的。
    “嘿嘿,听说是李解元在象棚说新书了,听说是才子佳人梅花定情的故事,所以不少官家夫人和小姐们都去捧场,爱屋及乌,自然打赏卖花郎了。”
    老二杨士林到底是个男孩子,自从杨老爹没了之后,外头跑腿儿的活计大都是他在做。
    因着杨老爹生前是个账房,所以,老大和老二倒是都跟着识字了的。
    老三杨士林原本就是个有眼力见儿的勤快孩子,加上能识字,常给街面儿上的人家帮忙读信,所以,在这一片也颇有一些人缘儿。
    所以。
    无论老少倒是都能搭上话儿,人家有了什么消息,自然也愿意告诉他。
    不过,读信的事儿也不是常有的。
    他平日里除了偶尔给人读信,赚几文钱补贴家用外。
    夏天也走街串巷的做卖花郎。
    冬天则给小报做报童。
    用自己的法子支撑着这个家。
    因着冬天总在外面活动,两只耳朵不免生了冻疮,杨士林蹲在灶台边,将手烤热,搓着发痒的耳朵。
    神色跃跃欲试的道:
    “夫人小姐们喜欢听李解元的书,如今瓦子那边儿一只品相好的梅花有三文钱呢,比往年要多一文钱呢。就算没有赏钱也划算,我带上咱家的拿柳条大筐,一次至少能折回来五十多支呢,那可是一百五十文,能买十斗米了,省着点儿的话,够咱们吃一个多月呢。大姐,就让我去吧!”
    “不成,这样冷的天气,你一个小孩子家的,城外的雪那么厚,就靠着两条腿,出去太危险了。”
    杨蔓娘自然不能同意,这个年代可没有扫雪机,更没有人往路上撒盐。
    城里的雪还好,车来车往的,都踩实的,但是城外,那真的是可以深的没过膝盖了。
    别说是老二杨士林这样的半大孩子,就是成年人出行都要极为小心,一旦遇上大雪封路,若是没有人收留,冻死的比比皆是。
    “就是,二哥,还是别去了吧,后日不是还要去分送小报么?若是折梅花回来晚了,人家另外寻了人送可怎么好?”
    老三杨盼娘也附和着劝道。
    这个年纪的小郎,能找的差事有限。
    杨士林也是央了人好久,才得到这个这小经纪的差事,也就是专门送报的,七日一次,一个月也能六十文的进项,虽然不多,却也细水长流。
    还有杨蔓娘也有差事,每个月有二百五十文。
    再加上她休息时候,姐妹二人不定时的给人浆洗衣裳,每个月下来,也有个四五十文,加起来也能有三百六十文左右。
    房租十大头,一个月一百五十文。
    下等的糠米一斗十五文,木炭一斤九文钱。
    这三百六十文,紧紧巴巴的几乎都用在吃喝和取暖上和房租上,每个月下来,几乎也就存个五六文钱。
    眼见大姐和小妹都不同意,杨士林也没有再坚持,虽然他虽然想多赚钱,但是心里也害怕出城的,毕竟这样冷的天,在城里送一日报,还能中途去各种铺子里暖一暖,一天下来,鞋底都是厚厚的冰壳子,脱了鞋捂再被子里,大半个时辰脚趾头都是木的,若是去了城外,怕是更难挨。
    只能在心里暗暗的盼着春天早些来。
    “等两个月就立春了,到时候就能省下不少木炭钱的开销了。”
    兄妹三个,围着灶台吃了一顿面片儿汤,虽然只有面和白菜,没有任何的荤腥,但因着那几根姜丝和莳萝的缘故,胃里倒也暖和了不少。
    老三杨盼娘洗锅,扫地收拾卧室的火盆儿。
    老二杨士林重新披上羊皮裘,提上家里的柳条大筐出门,他也闲不了,虽然今日不用出门做活儿,却也要将家里的水缸提满雪。
    冬天一家人的饮用和洗东西全靠这化了的雪水。
    杨蔓娘也没时间耽搁,开始快速的换衣裳净面。
    又按着记忆中的样子,将头发从顶部分成两大股,梳成对称的双平髻。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
    便收拾好出了门。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我在封神修炼蜀山法 战锤40K:我的未婚妻芙格瑞姆 声声小手一挥,整个皇宫萌翻了! 天灾巨龙,从培养骑士家族开始 长夜君主 我刚换麒麟肾,你们就要跟我退婚? 霍格沃茨的混子教授 山海提灯 魔神还债 太古龙象诀 无限神职 这个高武太癫了 人在漫威单挑复联 从肉体凡胎肝到不死不灭 我绑定了灭世魔女 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 旧神之巅 灰烬领主 旧时烟雨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