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瀚缓缓转身,面带微笑,“太子,陛下是一个极其理性且深思熟虑的人。他的选择不是根据一时的情绪,而是基于他对未来局势的判断。
“那接下来的步骤,是什么?”朱标急切问道。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让父皇看到太子军的执行力和决断力。”朱瀚轻声说道。
“一方面,我们要将虚假的情报继续散布,让朝中那些动摇的臣子对朱棣产生更大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展示太子对大明未来的决心。”
清晨,雾气未散,营地却早已喧腾起来。战马嘶鸣,号角长鸣,旌旗猎猎。
数万太子军如同一头即将苏醒的猛兽,静静地伏在广袤的平原上,等待着主帅一声令下。
朱标身披甲,手握长剑,稳稳地站在主帅台上,目光坚定。他身后站着朱瀚,一身墨袍,脸上看不出一丝情绪。
“准备开始。”朱标转头,声音沉稳。
朱瀚微微点头:“演习一旦启动,所有将领将不再接受任何口头指令,只按照此前部署的计划执行。”
朱标深吸一口气:“此演,胜似真战。
鼓声如雷,一连三声急鼓落下,意味着战斗正式开始。
“前军列阵,弓箭手准备。”一名将军策马奔来,冲至主帅台下,大声禀报。
朱标挥手示意:“照计划推进,北翼佯攻,东路主攻,西翼埋伏,待敌深入再出动。”
数千骑兵如离弦之箭从营地北侧掠出,扬起一片尘土,朝着“敌军”营地逼近。与此同时,东路步兵迅速推进,阵整齐,弩箭横空,仿佛真战临身。
而敌方“红营”的统帅,也早已做好准备,他们正是扮演假想敌的太子军精锐,由老将邵宏亲自带队。
“东路压力大。”邵宏皱眉,“来人,命中军迎战,西翼后撤三里,诱敌深入!”
战局顿时急转直下。太子军东路前压,红营中军迎战,双方在广阔的演习场中展开了激烈交锋。
在指挥台上,朱标紧盯沙盘:“朱彬、张仲,是否按预案机动?”
“朱彬率西翼伏兵尚未出动。”副将回禀。
朱标皱眉:“已迟半刻。”
就在此时,一旁的朱瀚低声开口:“西翼动得早了,容易暴露。迟半刻,反而诱敌更深。”
朱标略一思索,点头:“有理。”
不久后,一声长鸣,西翼伏兵如猛虎下山,突袭红营中路。邵宏猝不及防,立刻调兵迎敌。
整个战局因西翼的出动而骤变,红营防线被彻底撕开。太子军趁势进攻,大军压境。
但正当众人以为太子军将一鼓作气、旗开得胜之时,意外突然发生。
“启禀主帅!西翼第三营突然调动失误,与第七营发生错位,形成断口!”
朱标脸色一变:“怎么会?!”
一旁的顾清萍也感到惊讶:“那是朱瀚安排的营区......”
朱瀚却依旧冷静:“让第三营向东撤回三百步,与第七营形成回马枪之势。”
“可这样一来,会让其他将领误判为临阵失控!”顾清萍急道。
朱瀚神情平静,语气低沉:“正是我所要。”
果然,在主帅台的观察席上,几名朝中大臣已经低声议论起来。
“西翼调动混乱,难道是布阵失误?”
“看起来,太子虽有气魄,但终究经验不足。”
朱标听到了风声,皱眉沉思:“这次演习,本可一战定音,如今却因一个调动失误......”
朱瀚却低声道:“若想真稳朝局,仅靠一次‘完美的胜利’是不够的。适当的失误,会让那些人放下戒心,给我们腾出真正整合兵权的空间。”
顾清萍依旧不放心:“可如此布局,若父皇也产生动摇……………”
朱瀚轻叹:“正因为是父皇,他才不会只看表面上的胜败。他要的是一个能扛起天下的继承人,而不是一个完美却不接地气的‘少年英主。”
演习继续,太子军逐步收扰乱局。朱标临危不乱,连下三道军令,迅速调回失控的西翼,稳住中路优势。整个战局再次恢复节奏。
红营也疲于应战,被迫全面后撤,最终“战败”退场。
随着号角声响起,演习正式结束。士兵们疲惫却振奋地返回营地,诸将归位,向朱标行礼。
朱标扫视一圈,目光所及,将士肃然。
“诸位,此战虽胜,仍有可省之处。”朱标沉声说道,“西翼调动失误,虽为临时应对,但也暴露出我们在兵力衔接上的短板。”
众将低头不语,一时沉默。
却听朱瀚笑道:“也许正因为这场‘失误,才让诸位明白,兵无常势,战无定法。”
他话音未落,一名老将站出,抱拳拱手:“太子殿下临危不乱,调令果断,若非如此,西翼溃口已成大患。末将愿服。”
朱标看向朱瀚,心中暗松一口气,缓缓点头:“愿诸位共勉。”
夜色降临,营地火光摇曳,朱标独立在高台之上,俯瞰着这片曾经战火的沙场。
身后传来朱瀚的声音:“殿下今日之表现,已然足够。”
朱标却摇头:“我不是要‘足够,我要让他们心服口服。”
当清晨的阳光照进皇宫的殿堂,气氛却不如外面的阳光明媚。
太子朱标穿着金色龙袍,步履沉稳地走入大殿,四周的文武百官纷纷行礼。
朝堂上,今日议事的主题依旧是太子军昨日演习的结果。
“太子殿下,昨日之演习,虽说胜利可期,但其中某些战术部署却显得有些冒险。尤其是西翼调动失误之事,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一位年长的大臣,左手持折,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啊,太子军的指挥如此大规模失误,岂不让敌人乘虚而入?”
另一位文官接话道,“虽说演习并不是真战,但若朝中的敌对势力乘机挑衅,岂不是得不偿失?”
朱标心中微震,目光扫过各位大臣,心里有些焦躁,但仍然保持冷静。
“诸位大人所言有理。”朱标站定,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威严。
“昨日的演习,虽有失误,但却无大碍。事实上,那些失误,正是我特意安排的。”
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大臣们纷纷看向朱标,不少人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原本以为太子会为自己的失误辩解,没想到竟然直言承认。
“太子殿下,您是说......那失误并非偶然?”一位大臣迟疑地问道。
朱标深深看了他一眼,语气平和:“正是。战场上,变化莫测,若只图一时完美,反而容易让敌人放松警惕。我特意安排了这一“失误”,让朝中的各位清楚地看到??即便在局势出现问题时,太子军依然能迅速调整应对,恢
复战局。这正是太子军在未来战争中的最大优势。
然而,最让人感到震动的,莫过于一位素来与太子关系疏远的大臣??内阁首辅李元。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太子此言,倒是出乎我意料,既然如此,您认为“失误”之后的‘补救‘足够令人信服吗?太子军真能做到无可挑剔的指挥吗?”
朱标望向李元,心中微动。这一位老成持重的权臣,才是他真正的挑战者。
“自然可以。”朱标微微一笑,语气笃定,“太子军所犯之错,虽有些许混乱,但若换作他军,恐怕早已满盘皆输。太子军能在一时错乱中迅速恢复,便证明了其指挥之才。”
李元缓缓点头:“既如此,太子可否给本朝一些具体的解释,以证太子军的指挥能力和稳重作风?”
朱标沉默片刻,旋即说道:“我将安排一次实战演习,届时所有大臣皆可前来观战。只要朝中有任何人不信太子军的能力,我愿亲自示范,向所有人展示。”
李元眼中闪过一丝深邃,他微微一笑:“好,太子若能如此自信,臣自然无异议。”
朱标回到太子府,顾清萍已等候多时。
她见太子神色不宁,低声道:“太子,今日的朝堂之议,恐怕不止是简单的指挥问题。李元他,显然早有预谋。”
“我知道。”朱标微微皱眉,“李元是个老狐狸,他不可能轻易被说服。”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烁着一丝坚定,“但这正是机会。若我能通过这一场实战演习,证明太子军真正的战力,那么朝中一切对我不利的声音,都会烟消云散。
顾清萍凝视着朱标,神色复杂:“可是,这样的实战演习,难免有风险。”
朱标转头看向她,眼神柔和,却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我不怕风险。因为这场演习,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而是为了证明我自己。”
顾清萍叹息一声,显然仍然心有担忧:“但若父皇那边有任何动摇......”
朱标低头,深吸了一口气:“无论如何,我都要做出一个决定。就像演习中的“失误”,我早已安排好了这局。父皇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我的才智,更多的是我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挑战一切的勇气。”
“太子……………”顾清萍的眼中闪烁着担忧,但她没有再说什么。
“皇叔,今日议事,您是否已准备好?”顾清萍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朱瀚的耳中,她站在不远处,眼神中满是关切。
朱瀚转过身,微微一笑:“一切尽在掌握中,清萍。”他说话的语气很平静,但心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决心。
顾清萍深深看了朱瀚一眼,低声道:“太子虽有贤德,但如今朝堂内外,许多人仍不太信服他,尤其是父皇。那些老臣,个个心高气傲,不会轻易屈服于年轻的太子。”
朱瀚点了点头:“我知道,他们不信服朱标,只是因为他们觉得太子缺乏实战经验,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而这正是我需要补救的地方。”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又低声说道:“太子虽然年轻,但他有着过人的胆略与智慧。若是能够利用好他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些真正忠诚于他的人,那么,他定能从这场风暴中脱颖而出。”
顾清萍看着他,眼神复杂:“我明白了。只是,皇叔的计划,真的能成吗?您难道不担心父皇那边?”
朱瀚轻轻一笑:“皇兄心中有太子,但他更希望太子能经得起考验。若太子真的能在这些试炼中展示出自己的决断力,皇兄便会亲自扶持他。”
朝会开始,朱标如同往常一样,站在在大殿上,面色沉稳。
“太子,今日议事,朝中大臣们众多,是否要先行交代?”顾清萍站在朱标的身后,低声提醒道。
朱标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不确定:“父皇是否会在朝会上提起那件事?”
顾清萍轻叹:“父皇会的。尤其是李元,他一向深得父皇宠爱,今日恐怕会趁机挑战太子。”
“李元......”朱标咬牙,心中早已做好了准备,“若他敢挑战,便让他试试看!”
就在这时,朝堂的门被推开,朱元璋身着帝王服饰,威严地走进了大殿。
众臣立即行礼,气氛顿时变得凝重。
“众爱卿平身。”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压。
所有的大臣纷纷站起,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李元微微皱眉,目光扫过太子座位上的朱标,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太子,今日朝会,朕听闻有些议题,诸位均有不同意见。朕想听听你这个太子的看法。”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标身上。
朱标微微一愣,但很快便恢复了冷静,他站起身来,声音铿锵有力:“父皇,儿臣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加强边疆防线,确保大明帝国的安全。同时,朝中应当重视人才的选拔,杜绝一些腐败现象。
这番话一出口,朝中大臣们纷纷低声讨论,许多人点头称是,认为朱标有远见。
然而,李元却忽然站了出来,目光锐利地看着朱标:“太子所言虽好,但若只停留在理论上,恐怕不免落空。依我之见,太子应当亲自带兵出征,若能在实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才算真正赢得朝臣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