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大清话事人> 第234章 成分迥异的第二军团

第234章 成分迥异的第二军团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34章成分迥异的第二军团
    淮西人老郑,曾经在胥江码头讨生活,后效力于长兴煤矿。新⑥⑨书吧→
    「拜见主公。」
    李郁没有立即出声,而是观察了一会他的反应,施加一点来自上位者的威慑。
    果然,看到了此人的逐渐不安。
    「起来吧。」
    「谢主公。」
    「叫什麽名字?籍贯何地?」
    「小的郑河安,安徽颍州府阜阳县郑家圩。」这个汉子一口中原官话,恭顺的回答。
    (圩:四周被堤坝围绕的村子,在皖北低洼平原很常见。)
    李郁问道:
    「当初是怎麽离开家乡的?」
    「黄河决堤,方圆十里都被淹看,咱就跑出来了。」
    「家里还有几口人?」
    「没了,都死光了。那年水太大,我抱着一棵树两天两夜没合眼,等水退了才下去的。」
    ……
    李郁点点头,
    黄河流经的鲁西南,江苏北,以及皖北豫南,所谓的「黄泛区」。这是一个苦难丶无奈丶不太好听的名词。
    也是历朝历代,起义次数最多的区域。
    出过许多的帝王将相,民风彪悍,杀头只当风吹地。所以,「黄泛区」改为「传统创业区」或许更好听。
    黄河,说是母亲河。
    可谁也不想拥有这样的母亲!
    几千里黄河,除了给沿岸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这一优点之外,其他的全是麻烦。
    「郑河安,想出人头地吗?」
    「想,咱做梦都想。」
    李郁一眼就看穿了这个汉子,直戳心底,给出了他无法拒绝的前景。
    微笑道:
    「我给你一个机会,你回乡招募壮丁,把他们带回来。」
    「主公要多少人?」
    「5000到10000吧,要强壮的,20岁以下的。最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明白吗?」
    「明白,只要好汉,不要孬种。」
    「嗯,交通丶银钱丶路线你去找贾署长商议。」
    「主公放心,咱一定办的漂漂亮亮。」
    ……
    郑河安砰砰磕了两个响头。
    出门时,他内心充满了斗志。从小艰难求生,洪灾只身逃出,流浪到江南和一帮老乡聚众,但光靠拳头也混不到几个铜钱。
    在码头和副会长赵二虎起了冲突,差点被灭掉。
    后阴差阳错的遇到了李二狗,气味相投,引荐投到了李郁门下。效力大半年,终于等来了机会。
    他一刻也不想等待,要带着他的一群弟兄们杀回老家。
    然而,宣传署署长贾笑真的表情却让他很不舒服。
    「你准备用什麽名义招揽青壮?」
    「当兵吃粮!」
    「糊涂,你当颍州官兵是瞎子吗?」
    「请,请大人指教。」
    「你,衣锦还乡,混的不错。告诉老乡们,你东主的商队招募护卫,要能打的,敢玩命的。饷银不低,一天三顿饱。」
    贾笑真不愧是搞宣传(阴谋)的大师,娓娓道来。
    「你带2000两银子回去,先把官府打点一下。不要太多,否则反而惹人怀疑,毕竟伱弄走流民,对于当地官府来说也是好事,减少民变压力。招募的人分批送走,登船走淮河进入江苏,到黄海之畔的角斜盐场会合。在那里会有人将他们送上海船,之后的事就不必你操心了。」
    「谢贾大人提点。」
    「嗯,做的漂亮些,主公才会对你刮目相看。你能走多远,就瞧你自己的悟性了。」
    ……
    中午,
    郑河安恭敬的邀请贾署长到附近的一家饭庄,用点便饭。
    贾笑真欣然赴约,并且再次提点他该怎麽办好差事。作为一个进入李家军序列略晚的无良书生,他能够快速混到宣传署长这个位置,靠的是个人能力!
    郑河安敢打敢拼,有反抗精神,野心勃勃。
    然而缺乏认知,对于世界的看法过于简单。但好在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虚心听取高人指点。
    一场酒喝下来,他都亲切的称呼贾笑真为「大哥」了,毕恭毕敬的把人送走。
    贾笑真离开后,
    郑河安的一心腹说道:
    「大哥,咱干嘛哈着这书生?」
    啪,头上挨了一巴掌。
    郑河安压低声音说道:
    「我们都是粗人,有些事想不透。和他处好关系,大有好处。咱们的弟兄们都到了吗?」
    「矿上只批准了15人随你回乡。」
    「够了。」
    6天后抵达颍州府,心腹又悄悄询问道:
    「大哥,咱弟兄们现在手里有银子,有刀剑,还有几把短火铳。如果不回去,在阜阳县也能打出一片天地。」
    ……
    这一次,郑河安没有打他。
    一身黑绸长袍,腰悬佩刀的他,望着眼前大水退去不久,散发着阵阵异味的土地说道:
    「以后不要再说这种浑话了。跟着主公的前途更远大。」
    「咱们弟兄歃血为盟,日后同进退共患难,早晚都能混出个人样,怎麽样?」
    众人热血沸腾,立马找来香案丶大公鸡丶酒碗~
    在一处未倒塌的土地庙前,郑重的盟誓。
    郑家圩很幸运的躲过了今年的这一劫,洪水不大,被圩堤给挡在了外面。
    衣裳褴褛的村民们,惊愕的看着一群衣着光鲜的人进了村。
    「诸位老爷,你们找谁?」
    「三爷爷,是我,村东头老郑家的二小子。」
    「啊呀,小安子你没死啊?村里人都以为你全家~」
    老头叹了一口气,又反覆打量着他还有身后的众人,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在外乡混出头了?好!好哇!」
    村里众人逐渐围了上来,有似曾相识的,有全然陌生的。
    郑河安解下佩刀,往地上一掼,稳稳的立在了松软的地面。
    又摸出50两银子:
    「三爷爷,劳您大驾。我想请全村人吃饭,今天白米饭管够,白面馍管够,杀5头猪,再搬上几坛子酒。」
    顿时,郑家圩一片欢腾。
    今年虽然躲过了洪灾,可大家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粮食很紧张。
    小安子衣锦还乡,大喜事。
    三爷爷作为本村资历最老的人,拄着拐杖指挥着村民忙碌,搬桌子,凑碗筷,牵猪,打酒,祭祖。
    郑河安找到自家土坯屋残破的遗址,双膝跪地,大哭了一通,烧了纸钱,祭了猪头。
    三爷爷拄着拐,站在一旁:
    「老郑家的,你家祖坟终于冒青烟喽。」
    ……
    中午,流水宴摆起。
    菜式简陋,除了主食就是大海碗盛猪肉炖菜,所有男丁面前都摆上了酒碗。
    三爷爷起头,乾瘦的手举起酒碗:
    「郑家圩的老少爷们,干了。」
    几百号人乱哄哄的响应,龇牙咧嘴的喝下,然后赶紧吃菜,吃相已经不是狼吞虎咽可以概括的。
    郑河安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才是他熟悉的家乡。
    待众人风卷残云一般吃个半饱,他才开始挨桌子敬酒。每到一桌,就会有人问他,在哪儿发财?能不能带带自己(家里的小子)?
    就连三爷爷也主动询问:
    「村子里就这点薄田,实在养不活这麽多人,后生们出去做佃户都没人要。」
    郑河安假意犹豫:
    「这麽严重?」
    「你是不知道啊。今年黄河决在了下游的北岸。那边的人都逃荒出来了,只要给俩窝头就帮着白干一天的活儿。哎~」
    三爷爷闷了一碗酒,哀叹道:
    「咱大清朝,人比草贱。」
    ……
    俩人碰了一碗,默默喝光。
    「小安子,能帮一点是一点吧?都是郑家圩的后生。」
    周围的桌子全部安静了,所有人都眼巴巴的。
    郑河安站到桌子上,大声说道:
    「20岁以下的后生,想跟着我走的,我都收了。我去求东主,让你们做商队护卫,一天三顿饭,每月还有1两饷银拿。」
    三爷爷激动的一拍桌子:
    「后生们,给你们安叔跪下!磕头!」
    哗啦啦,冲出来50几个后生,二话不说,纳头便拜。
    无他,太苦了!
    无论跟着郑河安走是干嘛,总比窝在这郑家圩要强。
    黄河,就在40里外。
    每到夏天,村里人就集体拜河神,求漫天神佛保佑别决堤。
    稍微置办些家当,牲畜,洪水一来全没了。久而久之,生活就越发的困苦。
    谁要是赞美黄河是这片土地的母亲河,怕是要被郑家圩的人活活咬死。
    ……
    突然,
    村口走来了两个穿皂衣的衙役,乃是本县快班的差役,大摇大摆,十分嚣张。
    「你们,聚众想干嘛?」
    「嘿,还喝上酒了。说,是不是抢大户了?」
    众人立马噤声,敢怒不敢言。
    郑河安站了出来,还有他十几个亲信。人高马大,绸袍布衣,腰悬利刃,顿时威慑力十足。
    「这二位是?」
    「衙门的宋爷,吴爷。」
    郑河安走过去,胳膊一伸,一边夹住一个。
    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一起喝酒!」
    自信,霸道,明显的不怯官差。
    俩差役也就讪讪的跟着坐下了,俩碗酒下肚,又听他一通吹嘘他在外面混的有多好,东主的多麽的牛哔。
    「郑爷,您这东主是?」
    「嘘,名字说不得。听了,就得掉脑袋。那是顶天的人物,这麽说吧,衙门口从来没难事。」
    宋差役焕然大悟,敢情是皇商一类的奢遮人物。又看到了他腰间不经意露出的短手铳枪柄。
    「宋爷,吴爷,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
    「是是,我们敬郑爷一碗。」
    临离开时,郑河安掏出两锭银子塞到俩人手里。
    「郑爷,这怎麽好意思呢?」
    「自家兄弟,不收就是瞧不起我,拿着。」
    「郑大哥,真豪杰也。」
    很快,通过这俩差役的引荐,又拜见了县丞送上一份礼。之后在本县的事就变得异常的顺利了。
    ……
    人往高处走,是一种本能。
    十里八乡的都知道郑家圩出了个能人,关键是重宗族感情。
    一船船的多馀劳动力,就近登船。
    沿着淮河,一直驶入江苏境内的高邮湖,后又继续出发,抵达角斜盐场(今盐城市和南通市交界处)。
    这个盐场周边极为偏僻,除了灶丁少有人来。
    而新任的盐场大使,是李郁布置的人。
    花重金运营出来的官,俗称「买官」。
    灶丁们胆小怕事,知道这位大使心狠手辣,加上又不拖欠工钱,因此从不敢多说话。
    大批的皖北壮丁抵达此地后,分批坐小舢板,抵达停泊在外海的大船。
    江苏的滩涂是河道入海的泥沙淤积形成,港口泊位恶劣,大船无法靠岸(海州港除外)。
    这一船可运走800人,船舱和甲板都塞满了。
    目的地:崇明岛!
    没有直接将人送到江南腹地,是因为有顾虑。
    一则担心,大几千号青壮,军心未定,万一玩出哗变之类的事故,怕乾隆要笑到中风。
    二则担心,江南人多嘴杂,异地募兵的事被清廷得知。
    ……
    而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属于隔绝世界。岛屿南边有个地名叫新河镇,是李家军的水师主基地。
    李氏水师兵锋正盛,日常巡航,方便保密。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几千号皖北汉子桀骜不驯,不服军官殴打,掉头反叛。镇压起来也容易!
    如此大规模的新兵,能用亦要防!
    海船靠岸,皖北众人目瞪口呆,庞大的战舰,岸上的炮台,一队队的兵,还有码头那奇怪的水泥道路~
    全是西洋景!
    尤其是水泥道路,坚硬平整像铜镜一般,比县里的官道好走一百倍,码头卸货非常方便!
    关于如何点亮后勤运输(陆路)的科技树,无非是两点:一,道路。二,载具。
    对此李郁早有筹划,只不过战事紧急,只能先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
    按照轻重缓急,一条条来。
    把银子用在刀把,啊不对,刀背,啊还不对,是刀刃上~
    ……
    东山步兵士官学校,第三届学生又提前毕业了,身穿崭新军服,腰挎指挥剑,走马上任。
    一人站在高处,大声喊道:
    「皖北老乡们,你们从今日开始正式当兵吃粮了。」
    「月饷银1两,月底发放。一天三顿,顿顿吃饱。」
    「要是有不敢当兵的孬种,现在站出来还来得及。去做工,待遇减半。」
    正如李郁所料,
    大部分人没有犹豫,选择了吃的更好,饷银更高的职业!
    只有极少数人,默默走到一边被编入了匠役营,还有开垦队。
    刘武站在炮台高处,笑着说道:
    「主公真乃今亮,算无遗策。一直不让我攻打崇明县城,甚至还默许狼山镇绿营兵渡江增兵。原来是为了练兵,拿县城做磨刀石。」
    ……
    一群群的皖北汉子,以颍州府人氏为主,夹杂着寿州,庐州人。
    在火枪队的监督下开始换装,洗澡。
    夏季炎热,汉子们集体走进旁边的一条小河。
    上岸后,需要将脑袋浸入一木桶。桶里的药水会把虱子全部杀死。然后就是领取新衣服和鞋子。
    愿意剪辫的,赏银1两。不愿意的,也不强求。
    这一点,李家军许多人颇有微词。
    只有李郁比较淡定,他的解释是:
    「看的见的辫子好剪,看不见的辫子很难剪。」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即使有1两赏银的巨大诱惑。愿意剪辫子的也十不足一,7000多号新兵,剪辫赏银仅仅发出去152两。
    于是,一道新鲜热乎的命令立即下来了。
    剪辫的152人,全部提拔担任副队长。原本的粗布军服不变,额外发放军官大檐帽一顶丶佩剑一把。
    这152人一下子和原本的老乡们,拉开了心理距离。
    拿捏的十分到位~
    这7000多皖北兵,正式番号定为:第二军团!
    【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本书涉及到任何外国名字都不可以直接用。列强还有东亚诸国,请大家帮忙想想?例如花旗丶扶桑这样的。虽然争霸还远,可并不妨碍作者天马行空,思绪遥遥领先先。出院!】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夫人请住口 娱乐帝国系统 顶级赘婿 从肉体凡胎肝到不死不灭 洛杉矶之狼 武道长生,我的修行有经验 阴脉先生 我是表妹(快穿) 摆烂,摆烂,摆烂!!! 子孙满堂苏颜林琅 文豪1978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华娱2021:他不是搞科技的吗 我的心动老板娘 东京大律师:开局律所破产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从县委书记到权力巅峰 屠龙倚天前传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