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归义非唐> 第439章 汉旌十万过大江(万字大章)

第439章 汉旌十万过大江(万字大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39章汉旌十万过大江(万字大章)
    「都走快点!谁敢偷跑,邻里连坐!!」
    「啪一」
    九月末,伴随着秋收结束,高派遣张丶王重任丶蔺茹真将等人率兵出城,将巴州丶壁州丶开州丶通州及蜀州丶眉州的等处百姓尽数向南迁徙而去。
    一车车粮食被南运,挽马车不够就用人力,肩挑手扛。
    但凡有人试图逃跑,便被押送他们的马步兵追上,一鞭子抽打在身上。
    不仅仅是偷跑的人挨鞭子,就连邻居被迁徙的人也将被连坐抽打。
    俯瞰三川,每座城池之间的官道上,此时已经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人流,宛若行军蚁般,长驱而下。
    「加快速度!今夜必须赶到渠江县!」
    丘陵之间,密林与丘陵一同起起伏伏,百姓如蚁般被兵卒驱赶南下。
    本就衣衫槛楼的百姓,此刻肩挑手扛的带着自己所有的家当,速度根本快不起来。
    不少人手上生起了冻疮,但仍旧需要咬牙前行。
    不过三百多马步兵,便驱赶着他们几万人南下,着实震撼。
    「哗哗
    「直娘贼!狗日的关西胡杂又来了!
    哨声响起,率领这支马步兵的列校立马破口大骂,旁边的人纷纷看向他,他只能咬牙道:「撤!!」
    他话音落下,无数道木哨声响起,三百多马步兵直接将这数万百姓抛下,埋头向南疾走而去。
    百姓们见状也不知道该如何,左右两边都是密林,根本无法带着家当逃命,只能傻傻的站在原地等待。
    不多时,随着十馀名三川马步兵再度从北方疾驰经过,并毫不停留的南下而去,百姓们这才看到了北方渐渐出现的那抹火红。
    但见汉军旌旗从远到近,从北向南疾驰而来,人数越来越多,好似一条火龙,横冲直撞的向长江而去。
    率军南下的是耿明,此时的他在路过这群百姓身旁时,不假思索的对身旁的都尉吩咐道:
    「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就近安置,不愿意的就送回原籍,愿意的就近安置。」
    「是!!」
    耿明简单吩咐过后,立马就有人专门来处理这数万百姓的安置问题。
    大部分百姓还是想要返回故乡,少量机灵的百姓则是选择就近安置。
    由于高强行迁徙百姓南下,那些距离黔中比较近的州县已经变空,南下也是空空如也。
    只要愿意就近安置,安置后所得的田亩数量,远比返回原籍要更多。
    许多贫民因为一个决定,多得了好几亩耕地,而更多的贫民则是因为眼见问题,只能在返回原籍后重新分地。
    饶是如此,他们也因为分地政策而变得富裕,但这些对于如今的汉军来说,只是政策颁布下的一角罢了。
    当刘继隆率领王建丶高淮等人南下时,整个三川战场的前线已经变得尤为热闹了。
    东川丶西川除了部分留守兵马,馀下八方兵马都聚集到了前线。
    从九月末到十月中旬,高果断舍弃了山南西道中,长江以北的五个州和十几个县。
    耿明及时出兵拦截高魔下唐军,从而留下了十馀万山南西的百姓。
    饶是如此,却还是有十馀万百姓被强行迁徙南下,而高也通过招降许多小水贼,组成了长江都水师。
    通过长江都水师帮助,江北十馀万百姓被送往南岸,并被高下令与涪州丶渝州等处百姓一同,尽数迁往黔州丶思州丶夷州等处安置。
    如黎州丶雅州丶蜀州丶嘉州丶眉州丶戎州等处百姓,则是正在被高派兵迁往播州丶
    矩州丶辰州等处。
    这些消息,很快通过汉军安插在江南的谍子传回江北,所以当刘继隆饮马长江时,张武正在向他汇报近来探查的所有情报。
    「殿下,高此人还真如您所预料那般,试图迁徙百姓进入黔中。」
    「眼下江南各州县百姓都被强行迁徙,百姓怨声载道。」
    「山南西道五州已经被我军收复,二十馀万百姓,被我军截留十三万,馀下十馀万则是已经渡江南去。」
    「高魔下有一支号称「长江都」的水师,人数三千人上下,舟船大小七十多艘。」
    「只要殿下您下令,末将今日便率大军渡江南下!」
    岷江自刘继隆眼前豌向南而去,刘继隆却并未感受到有几分激动,仿佛一切都水到渠成。
    面对张武的请战,刘继隆却不慌不乱道:「暂不用着急,先将粮草辐重都准备好再说「已经准备好了!」张武没有听出刘继隆话音外的意思,不断请战,
    刘继隆见他如此,只能无奈解释道:「淳峤,这打江南容易,但治江南难。」
    「长江以南,素来以群蛮居多。」
    「我汉家自汉代开始,虽几次迁徙人口进入江南,但江南仍旧是土民多而汉民少。」
    「强行迁徙百姓,此不为我汉军所举,故此高强行迁徙百姓进入黔中,于我军有利。」
    经过刘继隆这麽解释,张武这才知晓了高迁徙百姓之举,也是自家殿下默认的行为尽管张武有些难以接受,但他仔细想想后,却觉得迁徙百姓进入黔中,确实对日后保护巴蜀有利。
    巴蜀素来被群蛮所寇,这其中包括了巴山蛮和黔中诸蛮。
    巴山蛮经过大唐这麽多年征讨,实际上与汉人已经没有什麽区别了,数量也变得极少,想要同化他们十分简单。
    相比较之下,拥有数十万人口的黔中诸蛮则较难同化。
    如今高迁徙百姓进入黔中,黔中诸蛮人口与汉家人口相当,自然就乱不起来了。
    即便他们想乱,也得问问高愿不愿意让他们乱。
    更何况诸蛮占据不少适合耕种的土地,而高驿带入黔中的那些世家豪强也想要土地。
    两边都想要土地,可土地只够一家分,那结果是什麽,自然不用多说。
    高要带这麽多人进入黔中,自然要承担起开发和安置他们的责任。
    只要他把黔中矛盾解决,那刘继隆日后就不用面对这些问题,而是直接带着大军,享受着开发过后黔中道的补给,直接攻下南蛮了。
    尽管这样放任不管,会使得部分百姓遭受苦难,但这些事情就算高不做,他刘继隆日后也会想办法去做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远眺岷江南岸,随后转身往营盘走去,不忘吩咐道:
    「大军休整三日,三日后吾发军令,大军分三处渡江而去!」
    「是一」
    张武恭敬作揖,心里虽然依旧不忍,但他也知道自家殿下所说所做都是对的。
    他目送自家殿下背影远去,忍不住又回头看了眼岷江南岸。
    「喉—」
    长叹一声,张武只能摇头跟上刘继隆脚步。
    与此同时,身为诸道讨击使的高,此刻也从前线的蜀州退往了后方的嘉州。
    此刻的他驻扎嘉州,负责接应雅州与黎州的军民撤离。
    由于佑世隆调集兵马强攻安南,继而使得高出兵夺去了大渡河南岸的清溪关。
    因此高也不担心黎州和雅州会失陷南蛮之手,毕竟他在清溪关驻兵三千。
    只要这三千官兵不撤,南蛮始终打不进来。
    更何况他也不打算把清溪关丢给南蛮,而是想要将清溪关交给刘继隆。
    之所以这麽做,是因为他如果把清溪关丢给南蛮,那南蛮可以依托大渡河,与汉军分河而治。
    可若是州门户的清溪关掌握在汉军手中,那佑世隆肯定会不惜代价的夺回清溪关。
    若是刘继隆觉得清溪关棘手而放弃清溪关,高则是可以写文声讨他。
    若是刘继隆不愿意放弃清溪关,那日后他必然要团结兵力于清溪关,而南蛮也将不断牵制着他留在三川的部分兵力,减轻高在黔中的压力。
    不过「刘牧之,你为何还不出兵?」
    衙门主位,高皱眉看着眼前的舆图,他不解刘继隆为什麽还不出兵,而是放任他迁徙百姓前往黔中。
    他确实有意迁徙百姓进入黔中,但他没想过把整个江南的百姓都迁徙黔中。
    别的不提,这百万口百姓每年吃喝便是数百万石,哪怕如今高掌握黔中和半个岭南,也供给不出那麽多口粮。
    哪怕他已经从江南掠夺了足够的粮食,可这些粮食也供给不了那麽多百姓吃食。
    把百姓全部带走,不仅不能成为他的助力,反而成为他的负担。
    在他看来,人口对于刘继隆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刘继隆不可能坐视自己已迁徙人口而不管。
    只要刘继隆出兵,他就果断抛下这些人口,然后在义宾丶赞道等处与汉军交战几次,
    也算给洛阳方面交代了。
    如今时局这麽乱,他可不想用自己的兵马和刘继隆死斗。
    只要他撤回黔中,刘继隆必然往河东丶东畿攻去,说不定会与卢龙丶成德等镇交锋。
    让卢龙和成德消耗刘继隆,自己先把岭南和湖南丶黔中的问题解决,伺机夺取江南,
    迎天子入江南,最少也能争取划江而治,换得个南北朝的局面。
    汉军人高马大,可人高马大不代表水师厉害。
    只要守住秭归和夷陵,加上荆襄之地做阻碍,大唐就还有机会想到这里,高深吸几口气,而这时衙门中也响起了脚步声。
    高抬头看去,却见来人是鲁褥月。
    「高王,蜀州等处百姓着实太多,眼下除了四万多工匠及其亲眷被迁往黔州,馀下百姓都还未安置好,您看——」
    鲁褥月此前一直负责黎州驻守,做的也十分不错,故此高让他负责蜀州等处的百姓迁徙工作。
    至于蜀州等处的世家豪强,以及军卒家眷和工匠及家眷等人,他已经让张迁徙到了黔中。
    蜀州等处百姓少则五十万口,多则七十几万口。
    高本意是想等刘继隆出兵后,与刘继隆在棘道和义宾争斗两场,假意输给他后,将这七十多万口百姓视作累赘丢给刘继隆。
    结果现在刘继隆按兵不动,这就让他有些尴尬了。
    带走吧,粮食不够吃。
    不带走吧,肯定会有人在背后弹劾自己,比如———
    高思绪还未落下,便见又一道身影急匆匆走入堂内。
    「高使君,某想要知道,为何蜀州数十万百姓还未前往黔中?」
    当杨复光的声音响起,高驿与鲁褥月都看向了这位不好对付的北司监军。
    杨复光不过二十六岁,但他毕竟出镇较早,且参与戎州军政不浅,便是高也没有那麽轻易拿掉他。
    更何况高驿与北司杨氏家族关系不错,杨氏家族又在诸镇都有人脉,所以他不想得罪杨复光。
    如今杨复光前来询问,高也只能沉着道:「山南西道及东川等州三十馀万口百姓正在迁徙,进入黔中的官道又狭窄,前方已经堵住了。」
    「以当下局面,最少还要三五日才能疏通,故此现在只能让百姓等待。」
    高的话倒是没有什麽问题,毕竟杨复光没去过黔中道,也不知道高早早就让梁将黔中道的官道扩修了一番。
    如今高驿不管说什麽,他都只能听而任之。
    「具体是三日还是五日?」
    杨复光很清楚高这些时日的手段,也自然知道高压根没有和刘继隆决战的想法。
    他可以理解高没有把握击败刘继隆,但他无法理解高的作为。
    在他看来,高如今的作为,宛若割据。
    他并不相信高口中所谓的保全朝廷之言,而高也不指望杨复光会理解自己。
    面对杨复光的这番询问,高深吸口气道:「三日———」」
    「好!」杨复光得到答案,转头便走。
    等他走后,鲁褥月这才忿忿不平道:「高王,杨复光太过跋扈,不如——」」
    「不可!」高打断了鲁褥月的这番言论,皱眉道:
    「现在还不是和他们撕破脸的时候,暂且隐忍。」
    「是.」
    鲁褥月有些不甘心,而高则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还需要和北司维持如今的关系,直到北司将皇帝送到自己手里,那时才是与北司撕破脸的时候。
    「明日吾带兵两万撤往义宾,三日后你再率领兵马,护送蜀州数十万百姓沿江而下。
    +
    「若是刘继隆率兵渡江,不用恋战,舍下百姓后,直奔义宾而去。」
    「末将领命!」
    高对鲁褥月吩咐着,鲁褥月也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应下。
    见他应下,高驿开始低头处理政务,而鲁褥月也识趣离开了衙门。
    翌日清晨,高率军二万,徵募嘉州四万百姓为民夫,沿江南下义宾县而去。
    再过两日,鲁褥月开始强行迁徙蜀州等处数十万口百姓沿江而下,百姓哭豪声响彻长江(岷江)两岸。
    北岸的汉军看不下去,请令的人越来越多,但都被张武压下去了。
    自从得知了刘继隆的计划,张武只花很短时间便说服了自己。
    保住江南百姓,这只能是一时太平。
    但若是能将黔中道彻底安稳下来,则巴蜀尽皆安定。
    两者敦轻孰重,张武还是分得清的。
    正因如此,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直到十月十七日,刘继隆才发出了军令。
    十三万汉军,除两万留驻外,馀下十一万兵马,兵分三路渡江。
    西路军以张武为主帅,王建丶高淮为副将,率精骑九千丶马步兵两万,步卒两万渡江,收复蜀州等处失地。
    中路军以李商隐为主帅,马懿丶高述为副将,率马步兵一万,步卒两万渡江,收复嘉州失地。
    东路军以耿明为主师帅,王思奉丶李阳春为副将,率马步兵一万,步卒两万渡江,收复渝州丶涪州失地,并进攻忠州丶万州丶夔州等处。
    三路大军中,除了东路军渡江难度较大外,中丶西两路大军的渡江难度不算大。
    百丈宽的岷江,完全可以用小舟浮桥的手段快速通过。
    由于高没有布置任何手段,故此西路军完全没有遭遇阻碍,张武率军渡江后,立马派高淮率精骑驰往清溪关,最差也需要守住汉源县。
    高淮没有耽误,直奔清溪关而去,而张武则是率领王建收复蜀州丶邛州等处失地。
    相比较西路军,中路军却属于是正好撞到了鲁褥月护送百姓南下的队伍。
    鲁褥月眼见中路军渡江而来,他立马舍弃了被押送的百姓,率军撤往了义宾县。
    李商隐见状,一边派高述收拢百姓,就地安置,一边派人前去通禀刘继隆,同时派马懿率马步兵追击鲁褥月而去。
    双方且追且打,沿途遇到百姓,马懿便分兵安置百姓,自己率领本部兵马继续追击。
    消息传到刘继隆耳边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六个时辰,来到了入夜的亥时(21点)。
    「高—」
    刘继隆得知高此举,顿时便猜到了高并不准备与他们硬碰硬,而是想要抛下多馀的人口,轻装撤往黔中。
    迁徙百姓,不过是做给朝廷看的面子工作罢了。
    刘继隆走到舆图前,不由得产生疑惑,
    他不知道高现在是怎麽想的,但他知道,高心气既然没有散,那他就肯定还有进取心。
    抛下几十万无谷百姓作为包袱给自己背着,这只是高对付自己的第一步。
    没有了蜀州这些人口,高虽然也能凭藉东边那几十万入黔人口治理好黔中道,但却没有开拓的可能。
     更重要的在于,高如果只是一味的撤退,那肯定会被庙堂怪罪,所以他肯定还有后手等着自己。
    想到这里,刘继隆看向身旁之人,询问道:「我军还有多少兵马在此处?」
    面对刘继隆询问,刘英谚作揖道:「还有五千马步兵!」
    「传令,明日卯时集结,渡江后往义宾而去!」
    刘继隆不假思索的下令,刘英谚也毫不犹豫的执行。
    翌日清晨,刘继隆率领五千全副武装的马步兵渡过长江,并沿着长江向东南直奔而去。
    在他们率军直奔义宾而去的时候,马懿却已经率军追着鲁褥月的人来到了义宾。
    「吁!!」
    义宾位于长江南岸,而南岸向来官道崎岖,义宾位于丘陵南端,正好卡在官道上。
    鲁褥月率军来到义宾县前,当即调转马头,与追击而来的马懿对时起来。
    马懿见他们停下脚步,当即也率军驻队当场,同时往左右打量。
    左右尽皆是丘陵,中间官道不过宽数十步,且丘陵上都是树林,极易设伏。
    马懿见状,又见鲁褥月率军与自己对时,立马就察觉了不对:「撤军!」
    「哗哗一一」
    伴随马懿开口,撤军的哨令开始吹响,汉军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令旗位置转换,大车当即便要撤退。
    「倒是个有识之将,可惜———
    义宾城楼前,高忍不住摇头,而此时负责伏击的高钦也令人吹响了号角。
    「呜呜呜一—」
    号角吹响,雾时间无数箭雨从左右密林中射出。
    不仅如此,高钦亲自带兵堵住了汉军撤退的后路。
    八千多汉军马步兵被堵在丘陵间的谷地中,前军是高钦率领的五千伏兵,左右还有不知数量的伏兵,后方还有鲁褥月的一万马步兵。
    眼见局面如此,马懿虽有片刻慌乱,但很快便冷静下来,振臂高呼同时,对旗兵下令道:
    「后军下马结六花直阵,前军与中军跟随我大,随我冲杀!!」
    马懿说罢,当即策马往后方冲去,旗兵则是挥舞令旗,派出快马将军令传达三军。
    「杀!!」
    马懿率军杀到前军时,只见「高」字旌旗飘扬,五千人横亘在他们的退路上。
    汉唐两军结阵厮杀,战锋队的兵卒不断以长枪丶军碰撞,跳荡弓弩招呼,箭如雨下。
    马懿见状,当即带着中军三千多兵卒结锐阵,他自己担任锐阵队头,率军冲撞而去。
    「挡住他们的队头!」
    高钦挥舞令旗,唐军的战锋队立马稳住阵脚,而左右密林中的唐军则是与唐军跳荡兵一同用弓弩招呼。
    马懿还未冲撞唐军战锋兵,便被无数箭矢射成了刺猬,身上沉重的无法前进。
    左右见状,连忙护着他后撤,而马懿也趁机拔刀斩断身上箭杆,感受到身体无碍后,
    他便看向战锋。
    但见两军绞杀一处,唐军纹丝不动。
    「都尉,唐军马步兵下马结阵从宜宾杀来了!」
    后方快马前来禀告,马懿闻言焦急,可越焦急他越冷静。
    他看向了左右山林,立马吩咐道:「中军撤下来,随我往右侧山林杀去,将我大留在此处,振奋三军士气!」
    「是!!」左右别将纷纷应下,随后将三千中军撤回,由马懿亲率三千中军冲入右侧山坡。
    丘陵并不陡峭,但是林中湿滑,马懿虽然在西川待了一年多,却还是没有适应这边的气候。
    他们几乎是手脚并用,冒着箭雨爬上了这十馀丈的湿滑土坡。
    冲上土坡后,他们也见到了数百上千的唐军伏兵。
    此刻他们已经更换短兵,尽皆使用斧头丶金瓜锤等钝器等着汉军。
    双方见面,分外眼红,马懿呐喊着带人上前冲杀。
    鲁褥月率领大军从后方配合高钦夹击汉军,五千多汉军被一万五千多唐军夹击,左右还有不知数量的伏兵。
    面对这样的局面,汉军迟迟没有崩溃,而是咬牙稳住阵脚。
    双方从午后厮杀到了黄昏,三个时辰的时间,双方体力几乎快要耗尽。
    这种时候,马懿率军杀败右侧山坡上的唐军,沿着土坡绕向高钦身后。
    败北的唐军跑下密林,将此事禀告给了高钦,高钦闻言怒骂:「混帐!五千人居高临下还挡不住区区两三千人?!」
    虽然生气,可高钦也清楚眼下不是生气的时候,于是对左右旗兵吩咐:「三军阵脚稳住,后撤十里!」
    「是!!」
    旗兵应下,随后开始挥舞令旗后撤,
    眼见唐军后撤,汉军顿时清楚右翼进攻奏效,故此一边抵挡鲁褥月进攻,一边追击高钦而去。
    鲁褥月眼见汉军开始移动,顿时察觉不妙,立马派人返回义宾,将局面告诉了高。
    与此同时,高驿也接到了高钦派人送来的军情。
    「混帐,两万五千人还留不下区区八千人?」
    得知局面不对,高驿不免衡量起来,心想自己应该吃下此部,还是应该趁刘继隆察觉过来之前,迅速后撤道,在赞道城继续设伏。
    只是他略微思索,便决定了要吃下这部汉军兵马,毕竟汉军遭伏后,定然会提高警惕,想要再次设伏便没有那麽容易了。
    更何况斩杀八千多汉军,这份功劳也绝对能让路岩在庙堂上为自己说话,足够自己日后击溃黄巢,占据湖南之地。
    想到这里,高立马乘马出城,来到前线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汉军和唐军的尸体他越看,脸色便越难看。
    明明是己方率军伏击,怎麽地上的户体不仅数量相当,还隐隐以唐军居多?
    深吸口气,将心情重新平复后,高来到阵前,见到了数量不足四千,却仍旧同时抵抗着前后夹击的汉军。
    「衔枚浴血,誓死无退,诚劲敌也———」
    面对眼前汉军所展现的素质,便是连高都不免动容片刻,但也仅仅只是片刻,
    「高王!」
    鲁褥月策马而来,满头冷汗。
    高见状没有犹豫,当即指挥说道:「前军与中军压上,你率后军从右翼绕山岭,居高临下强攻而去。」
    「末将领命!」
    鲁褥月没有耽误,立马率领三千多后军开始爬上土坡。
    与此同时,马懿却已经率领两千多兵马绕到了高钦身后。
    「鸣呜呜—」
    「兵马使,汉军绕到我军身后了!」
    「你说什麽?怎地如此之快?!」
    高钦没能预料马懿他们行动如此之快,思绪混乱片刻,但还是重整道:
    「不必惊慌,撤下左翼兵马,在这里稳住阵脚,挡住他们!」
    「是!!」
    在高钦的军令下,左翼唐军与右翼溃兵开始被撤回阵中,过万唐军在此结阵,马懿所率两千多汉军显得尤为薄弱。
    饶是如此,当马懿率军从后方结阵杀来时,却还是没有因为唐军数量过多而犹豫,反而结成锐阵,喊杀冲来。
    汉军战锋持军与唐军战锋队碰撞,而被夹击的汉军,眼见面前的唐军后方出现己方族旌旗,顿时士气大涨。
    两军在你夹击我丶我夹击你的局面中不断交锋,马懿提着两把破甲斧,充当战锋兵身后的跳荡手。
    每当对面的战锋兵被挑翻,他便冲入阵中,对四周阵脚兵不断劈砍。
    正因他如此显眼,故此唐军跳荡手,不断以弓弩招呼他。
    他几次被射成刺猬,随后被左右保护撤到后方,拔除箭矢后,又再度冲上前去。
    汉军因他土气高涨,唐军则是见他几次被射成刺猬而不死,继而胆寒。
    眼见天色渐渐西斜,汉军始终还未投降,高钦所部却被夹击的死伤不浅,阵中兵卒不免阵脚松乱。
    恰在此时,官道北边响起了马蹄声。
    数十名汉军塘兵出现在官道尽头,看着远处的喊杀场面,连忙催马靠近。
    「唐军在此设伏,立马传令给李长史率兵来援!!」
    马懿没有派出塘兵北上,因为他们的马匹都被留在了中军,步行北上最少需要两三日才能抵达嘉州。
    李商隐在凉州坐镇那麽多年,自然也懂得派出塘兵的道理。
    马懿他们近半日没有派出塘兵回禀,李商隐便派出了塘兵南下,正好碰到了这个局面。
    得知唐军设伏,这些塘兵连忙策马返回北方,而这一幕被唐军所见,迅速禀报给了高钦。
    高钦得知消息,心道不妙,连忙派人爬上矮坡,将军情转告了高。
    果不其然,随着高得知汉军塘骑出现,他只犹豫了片刻,便主动下令道:「令高钦分阵为二,放他们突围!」
    「高王!」鲁褥月舍不得这口肥肉,忍不住对高作揖:
    「高王,汉军被破,只是旦夕之间,末将愿再领兵马,如若三阵内冲不垮汉军,末将愿提头来见!」
    高没有在意鲁褥月的军令状,而是冷声道:「传令!」
    「是—」鲁褥月十分不甘,但还是让旗兵传出了军令。
    高钦见状,连忙做好部署,大军顷刻间一分为二,各自结直阵放出一条通道。
    被围大半日的汉军见状,当即结阵冲入豁口内,沿着豁口小心结阵撤出包围圈。
    战场瞬息间变得安静下来,毕竟两方都已经精疲力尽,此刻确实不想再节外生枝。
    只是不等唐军反应,却见高冷声道:「杀!」
    鲁褥月眼前一亮,顿时振臂高呼:「杀!!」
    瞬息间,原本安静的战场被喊杀声击破,汉唐两军再度厮杀起来,而马懿眼见高竟然施展如此手段,气得双目通红。
    他率军与唐军交战一处,哪怕精疲力尽也带人破开了唐军阵脚。
    「杀!!」
    「关东狗!」
    「关陇胡杂—」
    哪怕已经筋疲力尽,可嘴皮子却毫不放松,仍旧以狗辈和胡杂称呼对方,兵器招呼而来。
    半个时辰过去,整个战场渐渐出现血洼,而汉军的乘马也被唐军夺去不少。
    当太阳渐渐隐没,北方也终于出现震动。
    「呜呜呜——」
    汉军一路吹着号角而来,马懿等人听到号角声,只觉得身体中凭空多了股力气,喊杀也愈发有力了。
    高驿位于中军,眼见被包围的残馀汉军被绞杀殆尽,却见己方死伤更多,他脸色不由阴沉。
    尤其是当北方汉军援兵的号角声响起时,哪怕他再怎麽不甘,此刻也只能挥手下令:「撤军!」
    「铛铛铛铛.—」
    鸣金声骤然响起,唐军开始如潮水般撤去,可汉军却仍旧穷追猛打,也不知他们体力为何如此充沛。
    汉军追击二三里后,眼看着唐军撤回义宾城,这才感受到浑身力气被抽空,跌倒躺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
    打呼吸一次,只觉得喉部灼烧不断,十分困难。
    马懿强撑着身子,身上插满了大大小小的箭簇,不少箭簇甚至没入身子中去,但他依墨强撑。
    旧到北方官道上出现了举着火把的汉军,马懿才眼前一黑,整个人栽倒在地。
    李商隐率军而来,然而当他看到下宾战场情况时,也忍不住的紧了马缰。
    浓郁的血腥味从义宾方向吹来,浓郁得让人旧犯恶心。
    前方键横遍野,断枪与旌亢插满山谷,箭矢宛若作物,从田间生长得密密麻麻。
    南北不过二里,东西不过数十步宽的山谷,此时亚满了键体,毫毫多多活下来的汉军精疲力竭,尤其是在看到援军到来的那刻,更是两眼一翻,乾脆晕了过去。
    「救人!!」
    李商隐后知后觉,看着四周还震惊的同袍,厉声将他们唤醒,同时开始三扫战场。
    马懿被人从键堆里找了出来,光申胃上的箭簇便取出五斤之多,卸申过后,他身上大小箭伤五十七公,又遭钝兵击三最少五公,伤不浅。
    李商隐将营盘驻扎在义宾城北的空地上,以此防止高驿夜袭火攻。
    战场的三扫,从入夜到天明才彻底结束。
    马懿是被马蹄声吵醒的,但他此刻可经被绑成了粽子。
    军仰看着他要起床,连忙劝阻道:「马都尉,断骨刚刚接上,眼下可不能动弹,若是伤到肺腑,那便是神仙难救了。」
    见军仰这麽说,马懿这才乖乖躺下。
    只是不等他询问什麽,军仰便连忙走出了帐篷。
    不多时,让马懿没想到的身影出现在了帐内。
    「殿下!」
    看着桐继隆带着李商隐他们走入帐内,马懿激动的就要起身,结果又被军仰按住。
    桐继隆见他被裹成这副模样,也大概知道了他伤的有多重。
    「你阿耶若是见到你这般模样,恐怕会气的与吾理论。」
    见马懿还想说什麽,桐继隆开口赞扬道:「此役你部杀贼倍于已数,骁勇善战,特记一版。」
    「然你轻敌冒进,致使弟兄折损毫多,所以你的功劳便功过相抵吧。」
    「接下来你好生休息,吾等着带你回北方征战。」
    桐继隆言两语间肯定了马懿此部兵马的版劳,又将马懿本人版劳版过相抵,这让马懿心中积压的情绪得以释放。
    仗三得如此惨烈,即便杀伤敌军倍数,对于马懿本人而言,却也算是输了。
    能把版劳记在魔下弟兄头上,他便经知足了。
    「好好休息吧。」
    桐继隆安抚一句,随后便带着李商隐走出了军仰的仰帐,向牙帐走去。
    眼见远离仰帐,李商隐这才开口道:「一万马步兵,除了后方留驻安置百姓的一千八百多人,活下来的不足四千,而阵没四千二百五十二人。」
    「虽说杀伤唐军你千馀人,但终究是我军南征以来,战损较为接统的一场。」
    「若被这厮知晓,他恐怕会自责毫久—」
    「嗯!」桐继隆颌首表示认可,同时对李商隐件左右说道:「变让他好好养伤,待马步兵补员后,再告诉他实情。」
    「是—」
    李商隐及桐英谚丶高述等人颌首应下。
    不多时,几人走入牙帐,而牙帐内经摆上了沙盘。
    此时下宾经插上汉军旌亢,只因高昨夜趁着汉军照顾伤兵时撤军南下,留下了下宾这座空城。
    桐继隆站在沙盘前,用手指着赞道城:「高应该撤往焚道了,只是不知道他是否会在婪道继续设伏。」
    「应该不会吧?」桐英谚作揖说道:「我军刚刚被伏,不可能继续中计。」
    「确实如此。」桐继隆颌首肯定,却又补充道:「但若是高也这麽想,那他肯定会在沿途继续设伏。」
    「由高亲自操训的唐军,战力确实不错,即便没有设伏,也能对我军造成不小杀伤「故此,接下来往道的路上,要多多亚置塘兵塘骑,尤其是亚置塘兵来登高望远,
    以鸟兽来判断是否有伏兵。」
    「是!」仆人作揖应下,桐继隆看向李商隐:
    「下宾没有百姓,我军徵募不了民夫,你从后方调来元夫,需要几日?」
    「最少日。」李商隐不假思索开口,桐继隆闻言颌首:
    「既然如此,四日后大军开拔南下,看看高是准备坚守焚道,还是一战而舍川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重走官场:高中学历的他青云直上 吻上你眉梢 叶炎云飞雪 武功尽失?我靠吞噬万法斩尽诸天 一丹一剑一乾坤 天尊皇婿杨九天陈艺 庶女嫡谋:一路高升艳冠京华 杨九天陈艺 穿越七零,我成了炮灰真千金 叶尘苏傲雪 长生十万年,我早已无敌世间 系统赋我长生,我熬死了所有人 系统赋我长生,我熬死了所有人念慈陈长生 念慈陈长生 温暖长生陈长生 万古不死葬天葬地葬众生陈长生李念生 陈长生李瘸子 万古不死,葬天,葬地,葬众生念慈陈长生 八零美人换嫁后,军官硬汉赢麻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