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四集《净土十疑论》(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这当中讲到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当中呢,有两种因缘能够成就佛道:一者仰仗自力,二者仰仗他力。
仰仗自力方面,在整个修学的次第,主要有两个次第:第一个是信心,以信心为根本,以持戒来当作安住。这个信心,当然就是对三宝的信心,你相信三宝在你的生命当中,它有能力能够救拔你,能够引导你离苦得乐。我们就依止这样的信心,皈依在三宝的座下,或者你选择在家,或者你选择出家。在整个皈依当中,我们正式皈依的是法宝,这个大家永远记住,以真理为我们的皈依处。
佛法的真理,当然主要就是因缘观,就是对正确的因缘的观察。因缘观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就是对业果的观察。就是我们相信生命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在运作的。在冥冥当中生命它是有轨则的,而主宰我们吉凶祸福的就是业力,不是上帝,是业力。也就是说,业力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是善业,第二个是罪业。当我们今天累积了善业,这个善业会带给我们生命安乐的果报;当我们今天造作了罪业,这个罪业就一定会创造痛苦的果报;当然它出现的时间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来生。所以我们今天对于法的皈依,第一个皈依在因果的道理之下,由这个因果的道理,我们开始勉强自己断恶修善。
第二个就是对空性的皈依。毕竟如果我们今天的生命只是停留在对善业、恶业的判断,你会发觉,你自己的内心还是不能达到究竟的寂静。因为很多事情,你虽然积集很多的善业,你已经尽你的力量去断恶修善,但是你还是很痛苦。那么佛法讲离苦得乐,难道是做不到吗?是空谈吗?不是。因为我们今天所皈依的业果,只是一个粗浅的一种离苦得乐的方法。
因为当我们讲到痛苦的根源,讲到比较深入的根源就是我爱执。就是我们在这一念清净明了的心中,捏造了一个自我意识出来,就是在整个平等的法界,整体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创造了一种个体的生命,就是有一个我;有一个我,就有一个你。那么从此以后,在整个平等的法界当中,就分别出很多很多的个体生命,我相、人相的一个对立。所以当我们今天对生命的诉求更加的严格,我们希望,不但是从业果上的解脱,我们要能够消灭心中的我爱执,这个时候就要修我空观。
我空观的修学,它的观察不是从业感上观察,它是从无常无我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观察。所谓的我,就是常、一的主宰,就是你要修无我观,你要知道什么是我。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生命当中有一个不能变化,有主宰性的东西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做这个思考,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明年的我跟今年的我也完全一样。换句话说,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一样。那么这种思考是错误的,这叫常见。
事实上,我们从生命的观察,比如说,你今生是个男人,当然这个男人有男人的外表,有他的色身外表,有他内心的思想;身为一个男人,男人有男人的思考。那么假设我们今天由于业力的因素,下辈子的因缘是由业力创造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的色身,一个女人的思想,你遇到什么事情,你是用女人的思想来思想事情,用女人的受想行识。所以当我们生命变化的时候,我们找不出有哪一个东西是不变化的。
你来生的生命跟今生的生命,其实已经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算你来生来到这个讲堂,你也坐在这个地方,你的心情跟你现在的心情是完全不同。如果我们讲远一点的话,比如说你今生是有罪业,或者我们讲,皈依三宝的人大部分都会修善;比如说你来生是一个转轮圣王,那还得了,七宝千子。那么你来生,这个做国王的人特点就是憍慢。好,我们有善业,可也有罪业,当我们把善业释放完毕以后,转轮圣王的果报,下一个就是做蚂蚁。我是一个无奈的蚂蚁,我的生命只有一个工作,把这个地方的东西搬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再把它搬回来。我的生命就是不断的工作工作工作,我是一个卑贱的蚂蚁。
那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了。你前生做转轮圣王的时候,那个憍慢跑哪里去了?当你变成是一个卑贱蚂蚁的时候,你的思想是如此的自卑,如此的惭愧;但是曾几何时,你前生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是如此的憍慢。所以我们应该相信,生命是无常变化的,当一个生命转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你的外表的色身,你的内心的感受,你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能够说,有一个共同点存在,不可能,没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是一种粗分的无常,就是我们讲念死无常,就是分段的生死的无常,这个是比较粗分的观察。
第二个无常的观察,是微细的无常,就是刹那无常。刹那无常就是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其实我讲很快乐的时候,我是在形容我前一个生命。其实生命没有所谓的现在,因为你在讲现在的时候那个已经过去了,就像那个流水;我现在很快乐,我是在形容我前一刹那的生命。但是生命它不是停止的状态,诸位要知道,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不断的流动,不断的流动。所以事实上从佛法的角度来观察生命,没有所谓的现在;当你说现在的时候,那个现在已经过去了。当然这样的观察是一种微细的无常,细分的无常,叫刹那无常。
那么我们从无常的观察我们知道,哦,原来生命是自性空的,它是随顺一种业力的力量,不断地释放、不断地释放……。当这个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果报就消失了。然后另外一组的业力又表现出来,它要释放一种力量,你可能是善业,就是尊贵的果报;也可能是罪业,卑贱的果报。那么这个业力释放完毕以后,你这个果报又消失了,你又换一个业力,又变现一个果报。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本质,它就是不常又不断:不断的变化,但是又不断的相续,就像水流一样。
所以我们对法义的思惟观察,我们从表相的业果,会进一步看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毕竟空寂的,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就会对一切众生的对立,把自我意识消失了以后,我们开始跟众生保持一种平等的状态。当然这个时候你的道德标准更高了,因为你对生命的体验更深,那么你内心当中的安乐就更加的殊胜。这个就是第二个我们应该要了解的,空性的真理。
第三个就是真如。这个就更深了。前面的业果是在有相的这种现象的观察,空性的道理是从体性来观察,偏重在空性的体。那么真如,就是当我们对于因果的有,跟空性的空,把它融合了以后,发现了生命的真空妙有的观念,那么就是真如了。所以这个真如当中,是从毕竟空当中,又看到了因果丝毫不爽;这个时候我们相信诸佛的功德,我自己也可以成就;所谓的断除烦恼,所谓的成就佛道,这件事情是做的到的,只要你肯努力。
这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第一个,培养生命的正见,也就是培养我们内心的观照力。有了观照力以后,我们等于在生命当中正式地打开了眼睛,我们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了。以前是颠颠倒倒的过日子,现在开始用智慧来判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内心当中,有一个明确的观照力来引导你的生命。
但是我们进一步应该要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就是我们要保持对佛陀的功德不退转,所谓的安住在佛陀的功德之家,你就应该要持戒。前面的正见是一种观照力,这个持戒就是行动力,付出行动;把你所明白的道理,透过你的身口的持戒,开始去付诸行动。当然这个持戒就包括断恶修善。
那么如果我们今天选择了圣道门,那么它的修学就是这样:第一个培养正见的观照。第二个产生一种持戒的行动力。那么当然这样子,经过一劫、两劫、三劫,乃至于所谓的一万劫,到了种性位,才成就了解脱生死的功德。所谓的种性位,就是大乘的不退转,这个时候就正式地解脱三界的生死。那么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换句话说,你这个选择自力的法门,在一万劫的时间都是在一种污秽的国土,在生死流转当中去完成的。这个是自力的因缘,当然这也是一个方法。
二、他力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
这个是净土法门第一个信心。那么净土法门的信心的建立,刚开始是偏重在对弥陀本愿功德的信心。我们讲过,我们对弥陀的皈依有两个观想:
第一个你相信你是业力凡夫,你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你相信在轮回当中,你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来解脱,自己没有解脱的因缘。那么我自己没有办法解脱,谁能够救拔我呢?你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他绝对能够摄取你,使令你现生消灾免难,使令你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们在修净土的第一个观照力,就是对弥陀本愿的功德生起真实的信心。当然这个信心,应该要透过对净土经论的长时间的听闻,如理思惟的正见所产生的。
那么有了信心当然是不够,我们应该要付出行动。在整个净土的行动力当中,它的正行就是“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你有了信心,要发起一种誓愿,对生命开始有希望,一者上求佛道,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二者下化众生,对法界众生的一种关怀。有了菩提心以后,开始修行念佛三昧,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有空的时候,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圣号,这是正行。
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那么有这个正行呢,开始有这个助行,开始布施、持戒、修福。把这些正助二行,把它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不是要求做国王,也不是要做大富长者。把所有的正助二行,“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净土。”这个就是把所有的功德回向净土的一种他力法门。
这两种法门,智者大师最后作出一个譬喻来说明这两个差别:
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就是说,当我们今天要渡过这个生死大海,第一个选择,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游泳过去。那当然就要去抗拒很多的波涛汹涌。第二个选择,我们坐船,就是仰仗佛力。这是第二个选择。或者说呢:
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我们一个凡夫,当然不可能游行四天下了。那么因为有转轮圣王的轮宝,我们追随转轮圣王,也就能够去周游四天下,依止转轮圣王的摄受。
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我们要说明一下。在净土宗的传承,当然共同的思想都是仰仗佛力了,就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是所有净土的一个共同思想。如果你今天不能认同这个“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是净土法门。那么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中,在我们净土宗的传承,有两大的差别:
第一个是以慧远大师为代表的,所谓的圆修法门。就初祖慧远大师,乃至于六祖的永明延寿大师,乃至于八祖的莲池大师,乃至于九祖的蕅益大师,强调圆修。这是第一个,这是一种传承。
第二个就是以善导大师为首的,善导大师、印光大师强调的专修法门。
那么这两个我们说明一下。善导大师,他是对于专修法门的第一个提倡者,他认为我们生死凡夫心思粗重,所以应该要把握有限的生命,三业专修: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门的观想、忆念阿弥陀佛。身口意念念的是皈依弥陀的功德当中,就是所谓的专修。当然这也是有传承,这也是可行的道路,因为是祖师的传承。这个专修诸位应该清楚了。
圆修的意思,是慧远大师提出来的,六祖的永明延寿大师,乃至于近代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也相继的提倡,特别的蕅益大师又特别提倡。蕅益大师认为说啊,这净土法门是,“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他说净土法门是以阿弥陀佛的功德来摄受所有法门,而不是以弥陀的功德来排斥其他法门。换句话说,当我们对弥陀的圣号生起一种不共的皈依以后,我们可以兼修其他的助行。因为你的目标是明确的,你自己知道你来生要求生净土,你也知道阿弥陀佛的圣号对你来说是一种根本法宝,那么身为一个根本法宝,它旁边有很多眷属,只有帮助,没有害处。
蕅益大师举出一个譬喻,比如说你坐船,当然这个船,你靠风的力量自然行走也是可以。但是蕅益大师说,如果这个船旁边,你再加上几个划船的动力,比如说现在的话就加上一个马达,那不是更好吗,这个船的前进的速度更快,方向会更明确。所以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内涵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把这段论文再读一次: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
这个是净土的根本法宝,对弥陀本愿功德的皈依。这样的皈依如果没有生起,严格来说,这个已经不是净土的学者。当然在弥陀皈依的大前提之下,站在圆修的法门,他还必须要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而且要厌离三界的色身,修习布施、持戒、修福,种种的行门。然后把这些所谓万善庄严净土,回归净土去,这个叫圆修法门。这两个大家都可以选择。你看你适合专修,你适合圆修,都可以。
这当中有一个值得注意,不能杂修。
那么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杂修的意思,蕅益大师说,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你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观世音菩萨,后天念地藏王菩萨,你内心当中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你不知道要做什么,你对你的整个本尊没有一种通身靠倒的一心皈命的心情。你就把所有的三宝的功德,都当作暂时的因缘,你没有下定你真实的决心,自然在临终的时候不能抗拒无始的业力。所以蕅益大师说,临终的正念,那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正念,不是我们平常的那种悠悠泛泛的正念。所以杂修,就是你的方向不明确。当我们方向明确的时候,你广修善法,对你的破除障碍,对你的修学进度是有帮助的。
当然这个传承是来自于蕅益大师、莲池大师,跟慧远大师的传承。这两个在我们修净土宗的学者都可以去选择。
大方向来说,你一个法门,如果你这样子修下来,当然我们经常要观心,观照这一念心,经常用真理,用这个道理来判断我们的心是不是进步。所以我修这个法门,我感觉到我今年比去年更进步了,不管是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不管是对烦恼的克制力都进步了,你这个法门就对了,你这个药吃的对了。如果你觉得你这个法门修下去,你不断的在退步,对无上菩提好像离你越来越遥远,而且你的情绪越来越难控制,你对三界的欲望越来越重,我跟你保证,你这个法门是修错了,不契机,可能你的病太重,而你下的药太轻。这个事实是如此,我们就是很现实的,来经常的反省自己,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态度。
就是我们今天有佛法的真理来引导我们,那么我们经常用佛法的道理来检查自己,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断的进步。虽然我不可能马上成佛,但是我相信我已经在进步当中,我的生命是在increasing(增上的),这是非常重要,那表示你这个方法对了,否则你就需要调整。
好,我们再看第六:甲六、生彼不退疑
那么前面的五个疑惑,是偏重在因地的修行,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要选择一个皈依的境界,为什么要选择阿弥陀佛,选择阿弥陀佛有什么差别,偏重在因地的选择上的一些疑惑的破除。那么这以下的甲六以后,是偏重在净土的果报,这个果地的功德。当我们往生以后,那么它有什么差别的因缘,是就着果地的功德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往生以后能够成就不退转,它的因缘是怎么回事。
乙一、征问
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一个生死凡夫到了净土去以后,我们讲带业往生。那么带业往生,我们的内心的深处自然还有一些邪见,包括我见的颠倒,也包括很多的三毒——贪嗔痴的烦恼,完全具足。那么为什么在一种邪见颠倒,跟三毒烦恼具足的情况之下,到了极乐世界会不退转呢,对无上菩提会不退转呢,提出这个理由。我们看:
乙二、释疑
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
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
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那么智者大师,他就着西方净土的五种特色,来说明不退转的理由:
第一个,我们往生净土有弥陀本愿的摄受。这个诸位读《无量寿经》应该清楚,他有很多的愿力,都是在摄受一个人能够保持道心,不会被五欲的烦恼所障碍。所谓不退,就是不断的进步。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前面的本愿的摄受偏重在生善,我们在净土有本愿的摄受,能够生起这个善根,信、进、念、定、慧的善根。第二个是约着灭恶,我们有一些罪障,因为佛陀光明的摄受,也能够不断的消除。这个在我们的成佛之道,虽然皈依法,但是皈依善知识,皈依一个有明了性的善知识,也是很重要。因为善知识他知道你有什么问题,他可以为你破障。那么在所有的善知识当中呢,佛陀是最圆满的善知识。
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很困难就是,我们不能亲近佛陀,我们看到只有佛像。当然佛陀的法宝,在历代祖师的努力之下,至少留下来了,我们可以从法宝当中,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可惜的是,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你看这个佛教界现在思想多混乱,各说各话,我们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了。所以能够亲近佛陀,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当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我们必须要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等到弥勒菩萨的降世。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这一点是特别重要,就是法的力量,前面是佛力,这个是法力的摄受。基本上我们求生净土,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追求快乐,我们不一定要到净土去啊,因为天界也是很快乐。所以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是为了圣道的因缘而求生净土;而阿弥陀佛自己安排净土的目的,也是为了圣道安排。
当然每一个净土的圣道的力量不同。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在娑婆世界的出世,他的圣道的因缘是音声。六尘当中,佛陀是以音声来说法,佛陀的圣道的功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音声,这十个音声当中有圣道的功德在里面。那么你看这个香积佛国,香积佛国佛陀他不说法,他不用音声。那个众生的根机是用这个味觉,用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个味。就是说,你心中有颠倒了请佛陀开示,佛陀给你一碗饭吃。你这碗饭吃下去以后,哎呀,生起正念。所以他这个饭里面有圣道,你把这个饭消化以后,这个圣道就转成你心中的正念。他是用这个味道来说法。你看有的佛土是天衣佛国,你内心当中想要追求佛法的正见,你到天衣佛国去,佛陀给你一件衣服穿。你这个衣服一穿下去,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每一个国土都有它的一个弘扬圣道的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集《净土十疑论》(第2/2页)
但是西方净土有一个地方不同,在《弥陀要解》上说,西方净土跟十方净土的不同,它是五尘说法,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它每一个音声、每一个颜色,当我们内心接触的时候,不但是产生快乐的感受,更重要就是,在这个乐受当中,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正念,它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就是法宝的力量。
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没有恶劣的环境因缘,没有种种鬼神邪魔的干扰,外没有鬼神的干扰,内心没有烦恼的障碍。
这个鬼神的干扰,诸位如果是修习比较精进的,就会感觉的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你看《小止观》就知道。就是这个怎么回事,《小止观》说是,我们无量的生命当中,跟很多很多的人结了善缘,但是也跟很多很多的人结了恶因缘。在无量生命当中有两种因缘,有很多人要跟我们报恩,但是也有很多人要跟我们报怨,报这个怨恨。如果不幸的是,当你在修行的时候,你刚好有冤家在鬼神道,那这件事就会有一点麻烦;因为这个鬼神道有神通,他也就知道你快要离开三界了,他可能会找你麻烦。所以在娑婆世界,除了我们内心的烦恼障碍以外,这个鬼神障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念佛的时候,要持咒就是这样,持大悲咒破障;印光大师也有这样的说明。
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前面的是说明净土的三宝的加持力,包括佛的悲愿、佛的光明,佛力不可思议,包括法力不可思议,包括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僧宝的加持力。第五个就说明了寿命的永劫,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不退转。我们一个生死凡夫修行,这个说是老病死,其实这个老病对我们的伤害还不是很严重。有一点病痛,但是我们心中还是可以忆念三宝,因为内心是不可能有病痛,色身才会有病痛,内心是无相的嘛。
但是这个死亡,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修学佛法,它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那么假设你是二十岁开始学佛,修到八十岁,六十年,你刚好在巅峰状态,死亡了。死亡以后来生再继续。刚来的时候颠倒,不知道东西南北,等到你遇到佛法以后,可能又三十岁、四十岁,又开始修行,那么修到你七八十岁,刚好是你的巅峰时代,又死亡了。就是你这个烧开水,你这个水烧到快滚的时候关掉了;关掉冷却了以后再打开,又烧一下子又关掉了。
所以这个分段生死是非常麻烦,就是我不能把前生的功德累积下来,我变成每一个生命都要重新开始。这个寿命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阿弥陀佛他知道有这个障碍,提供我们一个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一般来说,我们成佛之道只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我们的成佛之道。所以阿弥陀佛国土,它提供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这件事情也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令我们不退转。这个就是所谓的不退转的因缘。
这个是说,我们身为一个凡夫,我们的内心是有所住。有所住呢就是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如果今天是一个法身菩萨,他住在什么环境,对他都没有影响,因为他的心无所住。无所住,这个外境就不能对他产生一种干扰的力量。
在《譬喻经》里面,佛陀讲出一个小故事,来给我们一些启发。佛陀讲什么故事呢?讲猴子跟鳄鱼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可以想一想,是怎么回事。佛陀说,在森林当中有一棵大树,这棵大树上面住了一只猴子;这棵树的旁边是一个河流,河流里面有一只鳄鱼。鳄鱼它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游累的时候,它就游到大树的地方休息,休息的时候呢,有时候就跟猴子聊天,慢慢慢慢两个人就建立一个友谊,就变成好朋友了。
有一天,这个鳄鱼它回家以后,回到它的这个洞里面,它看到这个母鳄鱼的心情不快乐。那么这个鳄鱼就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快乐。这个母鳄鱼说,是啊,我的身体有病,我这个病,一定要吃这个猴子的心脏才能够把这个病治好。如果我今天不吃猴子的心脏,我一定要死亡。那么这个母鳄鱼就祈求这个鳄鱼说,你好像有一个猴子的朋友,你可不可以把这个心脏拿来给我吃。
当然人总是有善心,这个鳄鱼说,这个猴子是我的朋友,我把它的心脏拿过来,它就要死亡了。那么这个母鳄鱼说,那么你选择吧,你想想看吧,反正你不把猴子的心脏拿来给我吃,我就死亡了。当然这个鳄鱼内心当中,理智跟欲望两个交攻,真妄交攻,很难判断。经过几天的挣扎以后,它下定了决心,它知道它该怎么做。
这一天,它就游到这个树的下面,就跟猴子说,哎呀,猴子啊,你在这个地方生活感觉怎么样?猴子说,我在这个地方还过的去,偶尔还有一些水果吃,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是还过的去。那么鳄鱼说啊,你知道吗,在对岸的地方,水果非常丰盛,你应该到那个地方去看一看,瞧一瞧,环境比你这边好。那么猴子说,哎呀,你真是我的好朋友,你告诉我这个信息,但是我也不会游泳,那怎么办。鳄鱼说,我背你过去。猴子说,真是感激你了。
这个时候,猴子就从树上下来,就骑在这个鳄鱼的背上,就从此岸要游到彼岸的地方去。那么游到中间的时候,这个鳄鱼就故意把身体往下降往下降,这个水就淹到嘴巴了。这猴子就说啊,哎呀,鳄鱼,你不能再往下降,再往下降我就要淹死了。这鳄鱼说,抱歉,我就是要让你淹死。可是你为什么要伤害我呢。他说我不想伤害你,但是我也没办法,我的太太生病,她一定要吃你的心脏。所以说我只好牺牲你了。
那么这个猴子是聪明的动物,它说,哎呀,你太太要吃我的心脏,你也不早讲,我的心脏挂在树上没有拿下来,这就让你失望了。就说,这样子好了,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你把我背回去,我到树上把心脏拿下来给你。这个鳄鱼就把这个猴子又把它带回去了,带回去呢,这猴子跑到树上就不下来了。鳄鱼说你为什么不下来呢,猴子说你这个人真坏,我们是朋友一场,你这样陷害我。
当然我们今天看这个公案,我们会笑。但是当我们内心当中遇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是一个问题。就是说,佛陀在这个故事里面讲一件事就是说,其实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伤害人,但是你这个环境现前的时候,你就有问题。就是说我们无量劫的生命当中,在这个流转当中,我们在人跟人之间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有些人来跟你报恩,有些人是来跟你报怨。你说你内心当中,保持清净心,是何等不容易。所以凡夫菩萨应该要先受到……,因为善根薄弱,就像一个幼苗,一定要在温室中保护,茁壮以后才出去外面,经过风吹、雨打、日晒的考验。
所以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的善根是如此的薄弱,选择一种清净三宝的功德力的摄受,有寿命长远的地方,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正念不退转,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回答问题。我们原则上是十点,如果是有问题的话,我们十点结束。我先回答书面的问题,然后有时间的话,再回答大家举手的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天台宗跟净土宗有什么差别?
【师父答疑】:当然所有的法门都是在修止观,就是它的所皈依的境界不同。天台宗的观照的所缘境,所缘境大家知道,就是所观察的境界,比如说我看花,这个花就是我观察的境界。天台宗偏重在观心,他那个心观真实的心,真如心。所以天台宗是观心,以正念真如为他的修行方法,就是他只要内心当中跟真如不随顺,他就调整,它那个观也有调整的意思,除了观照,也有调整的意思,当你这一念心跟真如法性违背的时候,调整。所以天台宗的观心法门,是偏重在观察内心的真如,是观内心。
那么净土法门,它的所观境是观弥陀的功德,以佛号为所观境,以弥陀的功德庄严为所观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上说一句话,他说,在大乘法门当中,所有的法门都是念佛三昧,没有一个法门例外。但是念佛三昧,所念的佛有不同;一般自力法门的佛是自性佛,他念自性佛。他自己当中皈依的是自性的佛,皈依自性的佛性,内心当中念念的……,它那个皈依有随顺的意思。随顺自己的真如佛性,当我颠倒的时候调整一下。所以这个天台宗的念佛三昧,是念自性佛,念内心的真如。
那么我们净土宗的念阿弥陀佛,是偏重在“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是偏重在忆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他佛。所以这两个所观察的境界不同,但是目标是一样。一个是从自己的力量去开展自己的功德;一个是到净土去,在那个清净的环境之下成就功德。
【学员提问】:净土跟涅槃有什么不同?
【师父答疑】:这个涅槃,它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不过这个涅槃有小乘的涅槃跟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是空性,它没有庄严。小乘的涅槃简单来说,是没有生命现象,就是一个有情的生命,修到最后变成无情就对了。当然这个小乘的教义上还有地方要突破,因为他没有建立佛性,所以他在观身心世界的时候,他不断用无常、无我的智慧观察,慢慢就把身心世界消灭了。所以小乘的涅槃是没有杂染的因缘,但是也没有清净的因缘,就是一张白纸。它清净,但是没有庄严。大乘的涅槃是有生命现象,它有依报、正报的庄严。简单的说,大乘的涅槃是有生命的现象,有明了性,它是有一个生命的个体。
所以成佛,什么是佛?在经论上的解释有两种说法:小乘人认为佛是没有生命现象,所以小乘的学者对生命是悲观的,他认为你只要有生命就是痛苦,没有其他的情况。那么大乘佛法是认为生命有痛苦,也有快乐,不二法门,染净不二。当我们颠倒的时候,我们创造了痛苦的生命;当我们彻底觉悟的时候,我们也让生命变成万德庄严。所以生命是不决定的,那么大乘佛法认为涅槃是有生命现象的。
净土的果报,是属于大乘的涅槃,所以你看我们到净土的地方,有正报的庄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那你看《阿弥陀经》的描述,那个境界不是偏空的涅槃,那是一种有生命现象的依正庄严。所以净土跟涅槃有什么不同?净土就是大般涅槃的境界。
【学员提问】:请你解释三界?
【师父答疑】:这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什么叫欲界?就是它有欲望,它有男女的欲望,有饮食的欲望,有睡眠的欲望。诸天、人道都是这样。这个欲界包括五道,那个畜生道,他们都有男女的欲望,有饮食的欲望,有睡眠的欲望。这个色界呢?就是他已经没有这种欲望,他有禅定。他为什么叫色呢?因为他身相有光明,他的色身特别庄严,叫色界,色就是颜色。
无色界,就是他已经没有业果色了,他只有定果色。业果色就是说,我们一期生命有一个固定的身体。你比如说你是个男人,你这一期就是男人,你再怎么化妆,你还是离不开你这个色身。但是这个无色界的众生,他没有固定的颜色,他今天早上可以变一只小鸟,晚上可以变一只兔子,他的色身是不断的改变的,他没有业果色,他只有定果色;定果色可以随心念不断的变化,叫无色界。当然色界、无色界都是有禅定。那么不管他是不是有禅定,这三界当中,都是有一个我爱执,都执著生命有一个我。所以不能够解脱十二因缘的力量,都是遵循着无明缘行、行缘识……,这种十二因缘在流转。这个叫作三界,是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真佛宗、一贯道跟日莲正宗,是不是佛教呢?
【师父答疑】:我想一贯道肯定不是佛教了。一贯道的宗旨就是吾道一以贯之,他把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的思想,全部拿来融合。但是我听过一贯道讲《无量寿经》,我觉得他们完全是胡说八道,完全讲错了。他把净土法门当作灵魂出窍,这个是差太远了。我是觉得,我觉得一个宗教,你应该有自己的教义。当然一个宗教,你不能只是有宗教的皈依、礼拜,你应该有一个正见来引导你的眷属。但是你不应该拿别人的宗教,然后随便的解释。就是你自己有你的传承,你觉得你皈依的宗教能够让你离苦得乐,那你就走下去。但是你不能够把别人的宗教,拿来用自己的意思解释的,这个是不对的。那么真佛宗跟日莲正宗,我了解不多,所以我不能作判断。
不过大方向来说,什么叫做佛教徒?你就是有正法。你看他的话是不是合乎因缘观,他讲话跟佛法的因缘观不对,那这个就是邪法。不管他是不是穿袈裟,不管他表面上怎么样,你就是依法不依人,你用法义来抉择判断,你就知道了。因为佛陀的经典都留在世,那都是一个照妖镜,你很快就能够判断出这个人是正法,不是正法。
【学员提问】:在死亡之前,牧师把手上的链珠剪断了。
【师父答疑】:这句话什么意思?牧师把链珠剪断了,这表示死亡。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懂。
【学员提问】:师父请您慈悲开示,我得了焦虑症,又刚遇到佛法不久,一到晚上就会感到害怕,要用什么办法对治,求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这个焦虑症,当然身为现在人,很多人都有焦虑症,特别是中年以后的人。当然这个焦虑症,就是你这个得失心太重了。我们刚开始要让自己安心,就是“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祜”。其实我们身为生死凡夫,在三界当中我们的确承受很多的压力,自己的烦恼,外在的环境,我们会感到很多的无助。但是忧悔无益,就是要找出一个解决之道。我们刚开始得忧郁症,我觉得先求佛力加被,刚开始念佛,或者你念一念观世音菩萨,或者念大悲咒。但是有一点就是,你不管修法门,信心永远是最重要,你一定要相信他(佛菩萨)有办法救拔你。
我总是觉得有一件事情大家要注意,你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比如说你今天到了黑暗的地方去,当我们佛号不现前的时候,我们内心恐惧,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当你佛号在你心中现前的时候,你还恐惧,这件事就不对了。因为你假设佛陀没有能力救拔你,你才会恐惧嘛,是不是这个意思,你是这样假设的。那表示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信心不够、理解不够,你还要再用功。
就是说,所谓的皈依,就是佛陀有能力救拔你,所以当你在恐惧的时候,当你在黑暗的时候,你佛号在心中现前,你应该马上安定下来。那表示你跟佛号有皈依,那个感觉出来了。
就是你内心当中忧郁,那当然就是得失心太重。刚开始我觉得你可以找出一个佛菩萨的功德,然后你可以透过经论上的学习,把他的功德,把他相关的经论的资料都找出来,好好的阅读,然后对他建立一个不共的信心;然后忆念他的圣号,你一定要相信他有能力救拔你。身为一个佛陀来救一个凡夫众生,他是绰绰有余;问题是你肯不肯相信。就是月亮,月亮绝对有能力照的到我们,但是问题是,你自己要离开这个房子让它照。所以只要说到佛力加被的,感应道交的,这种本尊相应都不是单方面的,佛的功德准备好,你自己的信心也要准备好。
所以我觉得你刚开始心中先建立一个法宝,或者念佛、念观世音菩萨。然后你相信他有能力能够保护你,你相信你在念佛的时候,一切都是OK的,你要真的这样相信,每一件事情会达到你最好的结果。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信心以后,第二个你要有一些智慧的观照,修因缘观;就是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有轨则的,忧虑没有帮助。就是说,如果它会发生,你忧虑,它还是发生;如果它不会发生,你根本就不需要忧虑。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我们今天活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有一件事情是因为你忧虑而改善的吗,有没有?就是说你这样子想,结果它改善了,有没有这样子,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事实上是没有。生命不是我们能够主宰的,也没有人在主宰这个生命,生命是由业力主宰的,它该发生的时候,你不管忧不忧虑它都会发生,他要承受这个果报,谁也没办法改变。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家族是被灭族啊,那么你想想看,我们一个人的家庭,等于是一个家庭被灭门血案的意思。释迦牟尼佛的五百个家族是被琉璃王灭族的,身为一个佛陀,他也是没有办法,他也知道这件事情,那是过去的业力。
目犍连尊者他不服气,他想说,佛陀是我的恩师,我应该报答他。他用神通力,用钵把这五百个释迦族救了几个上来。结果事情过后,这个钵变成血水。今天不是佛陀不采取行动,是业力不可思议,佛陀不能够去改变业力,因为这个因果的道理,不是佛陀创造的,佛陀发明了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用文字的记载开示给我们,让我们自己明白道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是佛陀能够去主宰这个业力,佛陀主宰这个业力,那你这个思考跟外道的思考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邪因缘论了,有一个个体能够主宰我们的业力。
伟大的宗喀巴大师讲一句话,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得置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佛陀的出世,他不能够用他的甘露水来灭除我们的罪障,不可以,他没有这个能力。他也不能够用手来拔除我们的痛苦,“亦非手拔有情苦”。佛陀也不能够把他自己的功德,种种的福德、智慧的庄严送给我们。那么佛陀出世干什么呢,对我们众生有什么帮助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的出世就是说法,他把他对生命的正确的观察,开示给我们众生,让我们自己打开眼睛知道,什么样的因缘造作对我们会产生痛苦,什么样的因缘造作会产生快乐,你自己要有判断力。
所以当你知道因果的道理的时候,你忧虑有什么用呢?你不能改变事实,你没办法改变,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的忧虑而有所改变,不可能,因为改变事实要创造一种改变的因缘。比如说,我今天有业障,我去拜佛,这可以改变;因为这个因缘是改变灭恶的因缘。但是诸位要知道,忧虑不是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因缘,它不是。忧虑是一种烦恼,它不是一种善业。它只有让我们,去承受所谓的第二支箭。
所以佛法说,我们的痛苦有两种:
第一个是业力的因缘,那是第一支箭。我们可能出生的时候有些缺陷,有些人健康,但是贫穷;有些人庄严,但是他短命,等等。那么这些缺陷是由业力所创造的,这个谁也不能改变,只有逆来顺受。但是这一支箭还不可怕,这个叫身苦,色身的痛苦。
第二个是分别心,就是心中的忧虑。这个是第二支箭最可怕了。就是你自己打妄想,这个痛苦是你自己打妄想创造出来的。而这样的一种心苦,对我们的影响是很久很久的,你今生不解开,你来生还是这样子。因为你色身的痛苦,当你业力结束的时候,这个痛苦就消失了;但是当我们内心当中没有透过观察的智慧,你自己经常保持心有千千结,你来生还是这样子,这个等流性嘛。
我们的生命,我们凡夫的有为法,生命是对立的,不是平等的。佛的法界是平等的,我们凡夫的法界是对立的,善恶的对立,好坏的对立。所以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每一个事情都有光明面跟黑暗面。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你尽量往光明面想,对你是有帮助;往好的地方想,经常保持往好的地方想,即使你不能改变事实,但是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第一个往好的地方想,第二个多忆念三宝,对我们只有好处,不要老是想事情的黑暗面。
今天时间也到了,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