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大清话事人> 第283章 徵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第283章 徵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83章徵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苗有林将第2军团的人事调整情况,书面呈报了李郁。
    李郁看完了,批阅「知道了」。
    风淡云轻!
    最近天气晴朗,正是秋收的好时节。
    经济大臣范京把麾下所有人手全部撒了出去,徵收皇粮。征粮结束之日,就是西线战事开打之日。
    目前各地坚决打击清军的越境袭击破坏,为秋收护航。
    为了震慑清军,
    各军团甚至把打死的绿营兵首级砍下来戳在树枝上,竖在双方的中间地带。
    俘虏则是押送去了马钢。
    露天挖矿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苦力。百斤消耗一窝头,很划算。
    不怕俘虏们不卖力,旁边有鞭子和钢刀呢。干活效率比江宁籍工人高多了。
    ……
    一队空船,行驶在吴淞江上。
    首船挂着旗帜:统征皇粮!
    「前面停泊。」
    「是。」
    船头发号施令的是经济大臣麾下的一名文书,站在他旁边的是一名临时徵调而来的商铺夥计。
    这种奇怪的搭配方式是李郁的发明。
    夥计只管称量登记百姓的交粮数量。按日拿工钱,每日4钱银子,包三餐,待遇不错。
    船队靠岸后,2个原衙役带领着临时招募的壮丁。
    一路敲着锣,举着「统征秋粮」的旗帜,沿路吆喝。
    「交皇粮喽。」
    见到官差催粮,
    一个月前就陆续得到通知的松江府安亭镇农户们赶紧扛起麻袋,装上独轮车。
    ……
    2个月前,
    李郁就开始布置此事,要求每亩田交纳60斤稻米。
    这个数字是经过实地考察和精密计算的。
    清朝,江南的水稻亩产量大致是450斤。
    按照丰年江南的米价算,一石米(120斤)在2.2两左右。一亩地的总收成就是8两馀。
    乾隆时期,
    实行的是实物粮和银子相结合的收取方式。
    如果全部折算成银子的话,相当于对于每亩地徵收7钱3分银子,外加徭银2钱1分,总计每亩交银9钱4分。(1两=10钱,1钱=10分。)
    9钱4分,大致相当于每亩地收入的九分之一。
    听起来这个比例似乎也还行,属于可承受的负担。家里种过田的人都懂!
    ……
    但我大清自有国情。
    还有火耗丶平余丶某捐之类的中间环节,最终实际上每亩地所需交银,是要达到1两5钱的。
    这其中还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地方官可能会玩一玩金融手段,少收实物米,多收现银。
    农夫手里没有现银。就必须把米先送去米铺子换成现银然后再交税。
    里外里一折腾,又是扒下一层血淋淋的皮。
    更有甚者,只能从米铺子换来铜钱。
    然后官府宣布只收银子。农夫们就必须去钱庄拿铜钱换银子,再被扒一层皮。
    其中痛苦,只能忍气吞声。
    【数据参照《清史稿》和《赋税全书》,写历史文一旦涉及客观数据很头疼,不精确没有真实感,精确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作者君也算是理解了历史分类大神多灾多难,命运多舛的原因。】
    ……
    清廷大概徵收每亩地收成的六分之一。
    吴王大概徵收每亩地收成的七分之一不到。
    另外,清廷会玩金融,吴王不会玩金融,吴王只收稻米。
    所以吴王的60斤米是实打实的。
    李郁基于大清国情丶民众心理丶还有历史实情敲定的这个数字。
    既能展现自己的宽仁,和清廷形成对比。又不至于过于宽仁,被百姓怀疑是不是傻?
    古人早就说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要是只收30斤,百姓会害怕的。要麽怀疑李郁脑子进水,要麽觉得李郁的路肯定走不远。
    这其中的逻辑看似荒诞,实则很合理!
    ……
    村公所按照之前厘定的田亩数量,给每户下发了加盖红章的一张执照:民户交粮凭证。
    还挨家挨户的通知:
    届时锣一响,船一到,自己麻溜地去交粮。
    当场交,当场清。
    清了,今年你就不需要和官府再打交道了。
    若是拖延误了时辰,对不住。
    自己需要把粮食交到指定的地点去,过期不到,全家充军,咔咔咔。
    ……
    安亭镇,
    七宝村的吴老六带着全家人推着几辆独轮车疯狂的奔跑。
    村公所的人说了:
    前20位交粮的有奖励。
    他咬着牙,操控独轮车狂飙田埂,急速甩尾多次,终于领先一步赶到了河边。
    「军爷,我要交粮。」
    「凭证?」
    吴老六赶紧掏出折迭的好好的交粮凭证,递上去。
    「过称。」
    吴老六家有12亩地,条件中等,好在家里孩子不多,日子倒也凑合。
    【以当时生产力计算,一亩田的粮食产出勉强够养活一个壮劳动力。】
    过称的夥计大声报导:
    「720斤,过。」
    收完粮,文书在那张纸上盖了一个红章:
    「1776,完税证明。」
    吴老六小心翼翼折迭好,包进油纸布里塞入怀里,转身欲走。
    「老乡别走,你的奖品。」
    一把崭新的长柄锄头,淬火钢口一看就很结实。木柄上还烙了一行黑字:积极交粮户!
    烙字工序并不麻烦。
    马钢的人找了块铁,仿照活字印刷。
    烧红了在木柄上轻轻一按,字样就出来了。
    ……
    吴老六眉开眼笑,妈的,居然见到回头钱了。真他娘的开天辟地第一次!
    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
    「军爷,你们还没问我名字户籍呢?得在鱼鳞册上勾掉。」
    一名官爷,严肃的说:
    「不必了。王爷有令,以后不看鱼鳞册。村公所挨家挨户瞧一眼那张纸就行了。」
    「那,那要是遗失了呢?」
    「以抗粮论处,充军。」
    吴老六目瞪口呆。
    这是李郁的创举:
    征粮时不需对照鱼鳞册,省时省力高效。若是一个个对号入座,那个工程量太大了。
    只管收粮,其他一概不管。
    1个月后,
    村公所的人上门查看证明,范京再派些人随机抽查。
    ……
    船舱内,一袋袋粮袋子摞起来。
    一艘满了就换下一艘。
    目前的地盘大部分区域可实现水运收粮,又是节约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一艘船的运载量可以抵得独轮车一二百辆。
    李郁把算计做到了极致。
    粮食袋子都是农夫自己扛着扔到船舱里。
    别小看了这几步路的工作,如果都雇人来干,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望着那一袋袋甩进去的粮食。
    被雇佣来的夥计,忍不住提醒文书:
    「官爷,这些粮食都没有开袋取样,万一麻袋里~」
    文书矜持的笑笑,模仿经济大臣范京讲话的样子:
    「王爷仁义,信任百姓。」
    「他老人家说过,江南百姓温良敦厚,不会做那没脸没皮之事,不必抽检。我以君子之心待百姓,百姓必定以赤子之心回报我。」
    夥计听得很感动,旁边排队的农夫们听了甚至感动的抹眼泪。
    ……
    实际上李郁的真正想法是:省时省力!
    这麽个衙役如狼似虎的时代,百姓敢往袋子里掺土,或者装潮湿粮食的概率很低很低。
    不敢!真的不敢!
    大清的百姓兹要一出门,就自带三分责任。唯恐麻烦找上门,哪儿敢和官府偷奸耍滑?
    不如直接省略开袋环节,节约无数时间丶人力成本。
    啥君子赤子的,都是宣传需要。
    真实情况是:
    粮食早一天入库,西线才能早一天开打。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正式展开秋季攻势——打九江。
    当然了,
    明年或者后年肯定会有聪明人发现这个漏洞,抱着侥幸心理恶意给粮食掺土洒水。
    毕竟省下的粮食才是自家的嘛。
    对此,李郁了然于心。
    明年后年就会突然增加抽检工序,凡是发现的当场拿下,全家充军,咔咔咔。来个不教而诛!
    上位者之心术,自然是遥遥领先200年的。
    以淳朴百姓之偶生狡黠,自然是算计不过的。
    ……
    附近的二十几个村子在半天内全部完工。
    船队全部满载,扬长而去。
    按照事先规定,他们会沿途给县城丶府城各官仓提供相应数目的粮食。
    其馀的粮食则送至太仓的战备仓。
    目前,有4处战备仓。
    分布在治下的边缘地带,用意不言而喻,就近支撑军队打仗。
    像这样的船队还有很多很多,穿梭在江南河网。从水线高高,到吃水深深,每天收获满满。
    各地的仓库很快盆满钵满。
    李郁惊讶的收到了一个尴尬的消息:
    「仓库装不下了。」
    「各府仓丶4大战备仓全部满了?」
    「回王爷,是的。」
    范京很开心,很自豪,他开始用数据说话:
    「截止2日前,一共收了210万石粮。预计总数会突破300万石。所以要赶紧加修粮仓。」
    ……
    胡雪余作为一个资深前师爷,倒是很快反应了过来。
    他笑道:
    「恭喜王爷,朝廷一年的漕运粮食总量是400万石。咱们区区十几府就快接近这个数字了。有粮就有人心,王爷的大业有望!」
    李郁也笑了。
    这就是没有中间商吃差价的红利,什麽火耗丶平余丶丁银丶这个捐那个税,全部归我!
    范京也笑了。
    作为前存菊堂成员,他很自然的产生了一些联想。
    那会弟兄们靠着打出来的威名,在府城收取些「微薄」的安保费。如今,靠着一张纸收取「天文数字」的合法秋粮。
    地盘才是区区十几州府而已,这要是军旗插上紫禁城之巅?
    不敢想不敢想!
    收上来的钱粮能把太湖给填平喽!
    范京一时间豪情万丈,冲动的喊出了一句:
    「请王爷登基称帝。」
    李郁一愣,随即摆摆手:
    「早了早了。」
    胡雪余也点头:
    「高筑墙,广蓄粮,缓称帝。王爷目前应该狠狠的扩军!尽快取江西全省和江北安庆重镇。」
    ……
    说到这,李郁倒是想起了一件事:
    「第4军团现状如何?」
    众人一愣,不知如何开口。
    还是范京说话了:
    「据说,第4军团气质特殊,一言难尽。」
    次日,
    李郁坐一艘快船赶到黄浦江以东,第4军团驻地。
    荒凉的浦东这会是绝对的乡下。作为训练场很好,不存在枪炮扰民或者被人窥视的风险。
    军营的大门口,挂着一幅对联:
    左边是:种田开荒不如三年经商
    右边是:三年经商不如祖上扛枪
    横批:王爷万岁
    ……
    李郁忍不住笑了,指着问道:
    「这是谁的手笔?」
    一名军官拱手道:
    「这是宣传署贾笑真署长的杰作。王爷若是觉得不妥,属下立马命人取下。」
    「不,恰如其分。留着吧。」
    说罢,李郁大步走入营中。
    木屋丶砖屋是士兵们自己动手修建的,中规中矩。
    砂石道路简陋但是实用。
    乾净,简朴,卫生尚可。
    左边的校场,在进行队列训练。右边的校场,在进行射击训练。
    李郁先视察了队列训练,大为诧异。
    因为这帮人队列走的相当好。左转,右转,三横列,以及行军变换响应都很迅速。
    一名训练军官也如实汇报:
    「第4军团的士兵识字率高。纯文盲只有三成,其馀的或多或少认识一些字。」
    李郁点点头。
    这支军队的大部分人之前是小商贩小掌柜,识字率高并不奇怪。除了识字,还很机灵,或者叫狡诈。
    ……
    射击校场,气氛有些诡异。
    一名军官怒吼:
    「端稳了端住了,瞄准了再打。」
    砰砰砰,一阵白烟。
    军官跑过去看了眼靶子,暴怒痛骂,连踹数人。
    李郁皱眉:
    「这是怎麽回事?」
    旁人尴尬道:
    「或许是臂力不足,或许是胆怯。列队射击总是不理想。」
    李郁观望了一会,示意停止射击,然后走了过去。
    脸色平静的询问一新兵:
    「你是自愿当兵的吗?」
    「回官爷,是。」
    「不怕吗?」
    新兵小声道:
    「当然怕,不过那酒水的经销权实在诱人~」
    「三年经商,不如祖上扛枪?」
    「三十年经商也不如,前提是活下来。」
    李郁笑了:
    「所以,你是把加入第4军团当做一个很划算的生意喽?」
    「对呀对呀,很有赚头的。」
    ……
    亲卫们制止了差点暴走的军官,示意他们走开,不要打扰了王爷了解实情。
    李郁脸色平静,问道:
    「大家是不是都这麽想?」
    众人不认识李郁,但也猜到是个官,脾气不错还是江南老乡。
    就壮着胆子答道:
    「是啊。」
    「这麽说来,你们都很有商业眼光喽?」
    众人笑,有一年龄稍大的说道:
    「官爷,我是做熟食生意的。酒肉搭配,那就是如虎添翼,将来肯定能做成百年老字号传给子孙。」
    「酒水经销,就一定挣钱?」
    众人都笑了,觉得这位年轻的文官肯定不懂生意。
    于是解释道:
    「官爷您可能不知道,有酒水执照才能卖酒。这样的生意稳赚不赔。」
    「那若是执照发放太多呢?」
    ……
    【解释一下可能的读者疑问。1,某些配角会不会写忘了?不会,剧情涉及到自会出现。剧情线太多,角色过百,只能按需出场(大嫂除外,不好处理,只能神隐)。2,就光调侃黑咱大清?不会,当剧情走到了国际篇,白皮一样黑,甚至包括李郁。毕竟人间哪有泾渭分明的黑白,只有一道精致的灰!3,你想写什麽?我想写不那麽假的历史!历史就是人,没有圣人,没有完人,只有人。此段不收费。】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超维度玩家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仙医崛起 四合院:开局获得一象之力 白发老卒:一人守国门弹指镇人间 神峰 渣男拿了好男人剧本[快穿]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刑警日志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 LOL:重生S3,调教全联盟 新官路商途 谍影:命令与征服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曼哈顿窈窕淑女 天道图书馆2天命永恒 斗罗绝世:开局具现黑渊白花 华娱:这个天仙不对劲 怪猎:荒野的指针
验证码: 提交关闭